9月15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简称:中国企联)发布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数据显示,今年入围门槛升至479.6亿元,较上年提高5.79亿元,连续刷新纪录。国家电网以3.95万亿元营收稳居榜首,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分列二三位,共有15家企业跻身“万亿俱乐部”。前十格局中,京东集团首次进入前十,民营互联网力量正在打破传统企业格局。
新京报贝壳财经梳理历年中企500强数据发现,“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同样可以拆解为三步:跨过门槛、做大营收、锁定排名。
“入场券”营收要求479.6亿元,11家企业“踩线”上榜
对于企业而言,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榜单的第一步是跨越其营收门槛。2025年,获得“入场券”的营收要求达479.6亿元,较上年的473.81亿元提升5.79亿元。
这道门槛正变得越来越高。新京报贝壳财经回顾历史数据发现,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已连续23年上升。从近10年数据看,其门槛从2016年的不足250亿元,到如今逼近480亿元,累计增幅高达约94.6%。这意味着,企业若想进入这份象征中国大企业竞争力的榜单,其营收增长不仅需要顺应宏观经济的发展大势,还必须保持比竞争者更快的扩张速度。
【图1】中企500强入围门槛十年增长94.6%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历史数据发现,500强榜单的头部排名相对稳定,末尾变动则十分明显。在入围门槛逼近480亿元的情况下,今年有11家企业营收位于500亿元以下,彼此最大营收差距不足20亿元。在这一区间,“踩线上榜”竞争激烈,微弱的优势即可能成为跻身榜单的关键。
从行业结构看,“踩线”企业覆盖多个领域:既包括房屋建筑、土木工程和批发业等传统行业,也涉及医药制造、有色金属冶炼、仪器仪表制造、新闻出版和资本市场服务等细分领域。这表明,尽管传统行业仍占据相当比重,新兴市场或经过改造升级的传统企业,同样具备冲击榜单门槛的能力。
在榜单末位的企业中,广东德赛集团、洛阳工业控股集团、湖南五江控股集团、花园集团、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福建漳龙集团及道恩集团均为近十年来首次入围。而与房地产行业高度相关的三家建筑企业——江苏华建建设、天元建设集团和江苏苏中建设集团,历年排名均呈下滑趋势,体现了相关行业的周期波动。
对于“踩线”企业而言,入围只是新一轮竞争的开始。能否在行业周期中保持增长、避免出局,不仅取决于应对市场竞争和需求变化的能力,更取决于其在技术与产业变革中拓展新领域、构筑发展韧性的战略远见与执行力。
【图2】哪些新晋企业“踩线入榜”?营收500亿元以下企业11家

数据来源: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当年榜单入围门槛为上年企业营收,行业信息来自天眼查
15家企业跻身年度营收“万亿俱乐部” 前十首现民营互联网企业
仅仅达到门槛并不够,要在榜单上站稳脚跟,企业必须做大做实营收。
从2025年的榜单来看,15家企业跻身年度营收“万亿俱乐部”,显示出头部企业的巨大体量。能源与金融依旧是最稳固的板块。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三家合计营收突破9万亿元,稳居前三。建筑行业代表中国建筑,以2.19万亿元位列第四。金融板块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四大行悉数进入前十,合力撑起庞大的营收规模。
前十名中,四家企业较上年营收下降,与其所在行业关联度较高。在能源领域,大宗能源价格波动和需求调整对企业业绩产生强烈影响,使两大“石油双雄”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2022-2023年间营收均实现快速攀升,突破3万亿元,但在2024-2025年出现回落,规模收窄至2.9万亿元。
头部格局更大的变化源于民营互联网企业。京东集团凭借电商主业的稳步增长,首次进入前十,中国铁建下滑至第11位,二者2024年的营收差距为201.4亿元。相比之下,阿里、腾讯、美团等虽在榜单前列,但距离“万亿门槛”还有一定差距。
【图3】中国500强头部排位赛:国家电网稳居榜首京东集团跻身前十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当年榜单入围门槛为上年企业营收
回顾近五年的数据,四大行营收规模持续上涨。以榜单发布年份为基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在2021年营收规模已跨越万亿元关口,此后保持平稳上升趋势。其中,工商银行在2025年营收达到1.63万亿元,持续位列金融业之首。农行则在2025年超过建行,成为营收最高的国有大行之一。中国银行也在2024年突破万亿元,2025年营收进一步增至1.26万亿元。
保险业方面,中国平安自2021年1.32万亿元的高位后连续下滑,直到2025年才回升至1.14万亿元,在行业周期和监管政策作用下出现明显调整和波动;而中国人寿则在2025年重新突破1.15万亿元,并在营收规模上超过平安。
中化控股在2022年和2023年曾一度突破万亿,但在2024年跌至万亿以下。传统基建与工程央企如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在2022年以后先后突破万亿大关,2025年营收分别维持在1.16万亿和1.07万亿,稳定在榜单中游。制造业和能源新贵也一度冲击万亿门槛,如中国海油和宝武钢铁均在2022、2023年跨入万亿行列,但随后因市场波动在2024、2025年再次跌破万亿,行业周期性特征明显。
与此同时,京东和中国移动凭借数字经济和信息通信的持续扩张,分别在2024和2025年稳定跨越万亿门槛,成为新晋的“万亿企业”,中国交建也在2025年突破万亿,进一步丰富万亿阵营的行业结构。
整体来看,过去五年中国企业500强“万亿俱乐部”的成员数量显著增加,从2021年的8家上升到2025年的15家。一方面,传统能源、基建和金融的支柱地位仍旧牢固;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正逐步突破门槛、重塑格局,形成更为多元化的“万亿俱乐部”。
【图4】500强万亿阵营五年扩至15家 “中字头”“国字头”占比超九成

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新面孔”与“常青树”:近十年23家首次上榜 232家持续在列
进入榜单后,还要锁定排名并释放上榜效应。
榜单不仅是一次数据统计,更是一场企业间的排名竞争。每年都会有新面孔进入500强,也有部分企业因营收波动或财务调整退出。
根据2025年的榜单,部分企业排名分化显著。上升最快的新华人寿凭借营收同比高达224.8%的增长,较上年提升215个位次,成为今年最大黑马,寿险板块在行业周期调整后强力反弹。山东招金集团、弘润石化、华友控股等企业也依托行业景气度回升或产业链优势,实现超过50%的营收增幅,带动排名大幅跃升,资源品与能源相关产业在行情向好时放大效应明显。
基础设施投资、光伏、钢铁等行业在需求回落和周期波动下迎来较大幅度调整。甘肃省公航旅、隆基绿能、酒泉钢铁等企业营收大幅下滑三至四成,排名分别下挫超百位。
整体而言,今年榜单的剧烈分化不仅体现了宏观环境对不同行业的冲击,也体现出“黑马”与“掉队者”之间差距迅速拉大的趋势。在周期波动较大的行业中,企业若不保持竞争优势,将极易被甩出头部梯队。
【图5】500强中部企业排位剧烈波动:新华人寿上升215位,隆基绿能等出现百位下滑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当年榜单入围门槛为上年企业营收;备选范围为2024、2025年均进入500强榜单的企业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历年榜单数据,2025年榜单中,有23家企业在近十年新入榜单。
新上榜的企业体现出近十年以来数字经济与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包括卓尔智联、携程等互联网和信息服务公司,赛力斯、蔚来等新能源汽车代表,以及欣旺达等新能源电池制造商。
同时,能源结构调整下,地方能源集团也在逐渐壮大,四川能源发展、海南省发展控股等能源类企业入榜,分居224、456位。传统行业也有所突破,太平鸟、花园集团等制造与消费类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跨越,宗申产业、济源万洋冶炼等装备制造与金属冶炼企业则依托产业链优势获得上榜机会。
从行业结构看,新晋企业横跨互联网、汽车制造、新材料、能源、消费、金融等多个领域,既映射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也反映了区域性国企、民营企业在不同赛道上抓住发展窗口的能力。
随着新兴产业力量与传统企业转型的交织,中国企业500强的行业版图也在向多元化方向演进。
【图6】近十年首次上榜企业23家:2025年新面孔横跨互联网、新能源及汽车新势力

(注:宗申产业集团早在2005年曾上榜;携程、国联视讯、赛力斯、钢银电子等企业虽进入过《财富》中国500强,但今年首次进入中国企联榜单;部分企业因名称、地域或重组发生变化:卓尔控股2016至2024年均以“卓尔控股有限公司”入围,2025年首次以“卓尔智联集团有限公司”出现,而卓尔控股正是卓尔智联的大股东;四川能源发展集团今年首次上榜,实为与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战略重组后成立,后者在2017至2024年连续入围)
根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对近十年榜单的梳理,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呈现出显著的动态变化,共有232家企业持续上榜,成为500强“常青树”。
其中,部分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排位上升幅度最大的前十家企业,近十年排名平均跃升约250位。奇瑞控股集团以392位的提升位列榜首,反映了其在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能力;珠海华发集团紧随其后,得益于地产及多元化业务的稳健发展,排名上升305位。
交通、能源、建筑及新能源领域企业在战略布局、政策支持和产业升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旭阳控股、富海集团新能源控股等企业实现200位以上的跃升。
这些体量不小、成长性强的企业,有着战略清晰、创新驱动和多元化发展的共性。通过技术研发、产业链优化及资本运作,它们在过去十年中显著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同时,传统行业也可以在经济结构转型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全球化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企在近十年来通过不断追求规模化、品牌化和高附加值,在全球市场中实现了显著的竞争力提升。
【图7】十年磨一剑:排位提升Top10企业排名平均跃升250位奇瑞控股、珠海华发领跑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当年榜单入围门槛为上年企业营收,行业信息来自天眼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根据历年榜单企业名称进行了同集团不同名称的匹配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