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两个字,正深深渗入16.7万平方公里的中原大地上。
记者近日在郑州、南阳等地调研看到,装备制造、现代食品、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河南省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9%,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步伐还要再加快,9月初发布的《河南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7%以上、56%以上。
其背后,是全省120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凝聚起的雄厚金融“续航力”——保持信贷总量稳步增长,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更因应产业和企业的发展诉求,在金融服务模式与产品上不吝创新,共同支撑起这一经济大省的“新质”雄心。
金融资源“向新聚力”
庞大的资金规模,精准的产业倾斜,河南银行业已成为支撑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力量。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12316家,法人机构211家,银行业资产总额超14万亿元。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67万亿元,同比增长9.23%;各项贷款余额9.38万亿元,同比增长6.88%,信贷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将中观的行业图景下沉至微观的机构数据,金融资源向“新”向“绿”倾斜的态势更加具象。
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今年前8个月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新增272亿元,同比增幅85%;科技金融贷款新增296亿元,同比增幅270%;绿色贷款新增389亿元,同比增幅10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新增55.7亿元,同比增幅148.7%。
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截至今年8月末的科技贷款余额近900亿元,较年初新增近250亿元;绿色金融贷款余额近1400亿元,新增近200亿元。
光大银行郑州分行截至今年6月末的科技创新贷款余额171.9亿元,较年初增长9.5%;绿色贷款余额189.8亿元,较年初增长18.92%。该行还积极推动集团企业投资河南,截至上半年末,光大集团在豫投融资余额突破3500亿元。
兴业银行郑州分行截至今年6月末的对公贷款余额为742亿元,较年初增加75亿元。其中,绿色金融贷款余额278亿元,较年初增加36亿元;科技金融贷款余额226亿元,较年初增加35亿元。
中原银行截至今年6月末对公贷款余额4169.83亿元,较年初增加104.27亿元。其中,绿色金融贷款余额498.18亿元,较年初增长87.05亿元,增幅21.17%;科技金融贷款余额698.62亿元,较年初新增90.53亿元,增幅14.89%。
企业的“体感”则是更有力的印证。
“我们能感觉到这些年的变化,现在我们跟多家银行都有合作,包括中行、建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中原银行等。”万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江新能源”)副总裁尹永旺对记者表示,企业从事清洁地热,科技属性、绿色属性都非常明显,河南科技金融的产品很多,像专精特新贷、科技贷、郑科贷等,利率低还有贴息政策,企业在授信的过程中都能享受到。
关键节点“精准托举”
万江新能源对两个“第一笔”念念不忘。
“第一笔授信的取得其实是非常难的。”尹永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2019年,中行科技城支行给企业提供了一笔1000万元的纯信用类流贷,“这笔贷款隐形地给企业做了背书,后续多家银行都跟进了,再加上近两年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环境,企业发展比较顺利”。
另一个“第一笔”是中原银行提供的8500万元项目贷。项目贷金额大、期限长,而当时银行普遍对于地热这一新能源形式不甚了解,获取贷款的难度毋庸赘言。中原银行总行领导亲自带队,多次考察,最终为企业提供了15年期项目贷,3.6%的贷款利率帮助企业每年降低融资成本近200万元,“这笔贷款的意义其实更加重要”。
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无论是大型集团还是中小企业,在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那份解困纾难的金融“及时雨”都成为企业的深刻记忆。
如今总资产超1800亿元的牧原股份也有着类似的深切感受。公司融资部负责人张明毫提到,2018年,公司面临猪周期、非洲猪瘟等行业危机,以及债市违约多发的金融环境变化。多重危机下,光大银行将授信额度从2亿元增加到10亿元,“现在来看金额很小,但在当年金额非常大,而且站在当时的极端环境下,也体现了光大银行对我们的认可和坚定的支持”。
2023年,受低猪价等因素影响,牧原股份业绩亏损,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当年均大幅增加了对其授信额度。比如,兴业银行郑州分行借助总行多板块联动机制优势,协同兴业研究深入企业开展“一户一策”行业调研,了解到企业行业地位突出、成本优势明显、财务结构稳健、发展韧性强劲,对企业的授信额度提升到40亿元。“我们资本开支的高峰期是在2020年、2021年,2022年以后新建产能的资本开支非常少,那个时候银行的支持,让我们很从容地完成了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张明毫说。
作为河南省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企业,河南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星科技”)近年来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持续突破。然而,2024年光伏制造业出现阶段性的供需失衡,行业大面积陷入现金流亏损状态。恒星科技的高附加值产品金刚线是光伏制造业中用于硅片切割的关键耗材,受行业的影响,金刚线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对企业的盈利水平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进出口银行河南省分行经过分析和研判,认为这一行业问题对企业财务的影响是暂时性的,决定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从而有力地支持恒星科技应对行业变化,稳住市场份额。
多元需求“动态适配”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各家银行敏锐洞察创新型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形成了丰富多元的产品体系。
“我们是长期支持企业,帮助企业成长壮大。”进出口银行河南省分行相关负责人回顾过去13年与恒星科技的合作时表示。
从早期的通过中小企业的信贷成长计划,提供出口卖方信贷,到为企业发放固定资产类贷款,用于生产设备及其配套设施的技术改造升级,再到后来通过信贷贸金结算等全方位的产品匹配,助力企业的日常经营、扩大出口、重大投资、转型升级等,进出口银行持续运用政策性金融活水,累计为恒星科技投放信贷资金超过10亿元。自2016年河南省分行成立以来的8年时间里,在进出口银行的支持下,企业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出口额分别增长1.90倍、2.46倍和2.57倍。
在郑东新区的中原科技城里,从事氢气液化装置生产与销售的河南中科清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清能”),还是一家成立仅三年左右的初创期企业,商业化能力弱,暂未实现盈利。2024年11月,中国银行郑州自贸区分行首次与中科清能开展业务合作,该行突破传统抵押限制,动态适配授信额度,为企业提供1000万元贷款支持,并为企业提供账户结算、企业网银等综合金融服务,有力破解初创期科技企业“成长的烦恼”。
更多贴合科技企业发展特性的探索与实践正持续推进。记者从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了解到,该行不久前与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举办“认证贷+”金融服务日启动仪式。“认证贷”作为区域性特色金融服务方案,通过“质量认证-信用增信-融资支持-产业升级”,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轻资产、缺抵押”的融资痛点。自2025年6月份“认证贷”推出以来,已为全省近1700家企业累计发放贷款近70亿元。该行计划在下半年及2026年分别推出100亿元、200亿元专项授信额度,并叠加更加优惠的利率。
多家银行表示,将进一步加大金融资源投入与服务创新力度,以精准化、多元化的金融手段,助力河南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再提速、质效再升级。
华夏银行郑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产业链金融服务,加大对科技创新及新质生产力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与省内企业的金融合作,以金融之力推动河南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我们坚持将更多金融资源精准配置到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绿色发展的主战场、普惠小微企业的第一线,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专业能力,为更多像万江新能源这样的民营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金融服务,切实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原银行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