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大额存单受到了储户的关注。目前,多家民营银行大额存单利率仍超过2%,相较于国有行与股份行,存款利率仍有一定的优势。
业内人士指出,民营银行高息产品是否具备持续供应能力仍待观察。投资者应理性研判,无需盲目跟风抢购高息存单。

制图文宛
高息存单“手慢无”
近日,成都市民李女士本想通过一家国有银行的手机银行存入一笔大额存单,但看到仅1%上下的利率,她不甚满意。于是,李女士将注意力转向了一家民营银行。她了解后发现,该行推出的大额存单年化利率能达到2.5%,这让她十分心动。到了发售当天,李女士提前10分钟就打开了手机银行APP,手指悬停在屏幕上,只等时间一到就立刻点击购买。可即便反应迅速,她还是看到页面瞬间显示“已售罄”,不禁感叹道:“真是手慢无啊!”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大型银行大额存单利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例如,交通银行20万元起存的大额存单,1年期利率为1.40%,2年期为1.50%,3年期为1.55%。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民营银行的大额存单在低利率背景下备受追捧,成为部分投资者眼中的热门产品。例如,截至9月23日,苏商银行推出的2年期、3年期两款大额存单产品,认购起点金额均为20万元,年利率分别为2.1%、2.3%;此外,华瑞银行2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为2.35%,但额度较紧缺,还会限制地区。
不少投资者表示,大额存单热门产品往往在开售后几秒就被抢光,网上甚至出现了所谓“代抢”服务。在相关转让平台上,有用户愿意加价数百元求购未到期的存单。
马太效应加剧
在分析人士看来,这种抢购现象和利率倒挂的背后,是国有大行与民营银行生存逻辑的不同。国有大行底蕴深厚,对公业务规模庞大、品牌信任度高,存款来源稳定,虽然利率较低,但也颇受客户青睐;而民营银行则大多成立时间短、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天然存款来源,主要靠线上渠道揽储。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央行近年来多次降息,利率水平整体呈下行趋势。但不同银行应对有别,国有大行能较好适应利率变化;民营银行为维持运转,利率下行时揽储成本仍然较高,凸显其资源劣势与生存压力,利率倒挂现象也更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银行揽储成本较高,高负债成本压缩了利差,迫使其要么牺牲部分利润,要么寻求更高收益的项目,这可能增加潜在的风险。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较一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其中,民营银行的净息差降幅要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这不仅压缩了利润空间,还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投资者应理性选择
民营银行虽推出利率颇具吸引力的大额存单,但这类产品往往附带较多限制条件,如仅面向特定客群、限定销售区域等。
业内人士指出,此类安排主要是为了控制负债成本,避免因规模化、不限量吸收高息存款而对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管理带来压力。因此,这类高息产品是否具备持续供应能力仍需观察。
开源证券投研报告指出,随着存款付息率的走低以及资本市场的回暖,8月存款“搬家”进程加速。居民储蓄存款的减少对应非银存款的增长。其中,大行8月活期存款负增长1695亿元,定期存款仅增长1597亿元,均弱于往年同期。非银存款则延续7月的增长态势,单月新增5919亿元。“因居民风险偏好整体偏低,我们认为,居民存款到期后流入低波类理财、基金及固收+等产品的概率较大。”
面对不同的大额存单产品,投资者应该如何选择?对此,专家建议投资者理性研判。
高息大额存单固然吸引人,但往往额度紧张难以购得,且伴随一定的机构风险和流动性约束;低息产品虽存在转让折价现象,但如果投资者资金使用计划明确,持有期内无需动用,仍可作为稳健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关键之处在于,投资者应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资金流动需求与长期理财目标,进行全面评估与合理配置。不盲目跟风抢购高息存单,理性配置方能实现安全与收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