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额存单市场出现明显分化:国有大行利率稳中有降,中小银行则逆势走高。《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国有大行3年期产品利率多在1.55%左右,股份制银行普遍处于1.4%~1.75%区间,部分中小银行的同类产品利率甚至能达到2%以上。
这种差异背后是银行体系在政策导向、竞争策略与资金成本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随着年末揽储节点临近,中小银行的高息策略能否持续?大额存单利率未来将走向何方?
利率分化加剧中小银行高息博弈
近期,威宁富民村镇银行发布公告称,发行2025年第6期个人客户大额存单,产品期限为3年,利率为2.4%,认购起点金额为人民币20万元。不过随后该行又发布公告称,经威宁富民村镇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审议,拟于2025年9月21日中止发行2025年第6期大额存单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发停”转折,不仅折射出中小银行在负债管理上的纠结,更揭开了当前大额存单市场的复杂图景。
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高级副总监潘姝月分析称,部分大额存单收益率较高是当前市场环境下银行差异化竞争和阶段性营销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高利率大额存单作为银行稳定零售资金的重要工具,是阶段性获客策略,多采取定点、定量发行方式,使得部分符合条件的客户能够享受到相对较高的利率,同时也避免了大规模资金流入对银行负债成本的过度影响,属于“补血”性质而非长期战略。
不过,某城商行零售部门负责人王润石指出,对村镇银行而言,发行高息大额存单是压力巨大的短期行为,且高息策略可能带来三重压力:一是会直接侵蚀本就狭窄的息差;二是为匹配高负债成本,银行或被迫追逐高风险资产,埋下不良资产飙升隐患;三是不可持续,若未来市场利率下行,长期限、高成本存款将形成“成本刚性”,成为沉重负担。
近期多家银行推出大额存单产品,部分中小银行推出了利率颇具竞争力的产品,如大连银行成都分行在16周年行庆期间推出一款3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达1.90%;上海华瑞银行推出18个月期和2年期大额存单,年化利率分别为2.15%和2.35%,认购起点为20万元。
记者注意到,9月以来,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大额存单利率多在2%以下,与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形成分化。
这种利率分化的现象并非偶然。潘姝月指出,从近期市场情况来看,当前不同银行间的利率差异较为明显,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新发行产品年化利率较低,维持在1.4%左右;而部分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和民营银行的大额存单年利率相对较高。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一是政策导向与流动性差异,国有大行响应中国人民银行“降息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的基调,而中小银行面临季度末考核压力,需通过高息揽储补充流动性;二是市场竞争策略分化,国有大行依靠品牌优势维持低利率,聚焦对公业务,而中小银行缺乏客户基础,需以利率溢价吸引零售存款;三是资金成本与期限错配,民营银行依赖同业负债,需用长期高息存款锁定稳定资金来源,支持高收益资产。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艾亚文指出,近期部分银行的大额存单年利率上调,特别是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等密集发力,主要是银行基于年末揽储目标及策略调整,加码大额存单产品上新及提高利率,以吸引更多的储户,并通过多渠道销售增加热度,而大额存单由于安全性高、收益相对稳定、易于转让、流动性相对较好等优势,也比较受储户的青睐。
“当前银行业竞争激烈,且存款增长面临向资本市场分流的挑战,部分中小银行由于品牌声誉不高、物理网点较少、客户基础薄弱,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劣势,且难以通过发行债券、同业拆借等多元化渠道补充资金,需要通过价格补偿来获取稳定负债来源,而大额存单在利率和流动性方面具有一定吸引力。”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补充道,按照现行的监管以及利率自律机制要求,中小银行被授予了更高的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可以在合理区间内给出相对更高的大额存单利率水平,且部分中小银行将信贷投向下沉客户或者相对较高风险客户,资产端收益水平较高,可以为较高成本的负债留出空间。
利率下行银行转型突围
谈及大额存单利率下一步趋势,邵科认为,未来,大额存单利率预计将总体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可能同时也存在部分中小银行在某些时期为了获取稳定负债来源推出较高利率产品的现象。一方面,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承压,盈利能力面临一定挑战,仍需压降包括大额存单在内的各类存款产品的利率水平,以降低负债成本、增强信贷投放的能力。另一方面,行业反内卷持续,避免非理性的“高息揽储”竞争成为共识,银行逐步转向服务、产品和渠道的综合竞争。
潘姝月分析称,大额存单利率走势预计将延续分化并逐步收敛。短期,国有大行利率可能进一步下行,而中小银行为冲刺季末/年末考核,仍会短暂推出高息产品,但额度会缩减。中长期来看,大额存单利率将全面承压,一是政策层面,在监管和政策引导下,中小银行溢价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二是存款替代品分流需求;三是若经济复苏带动贷款定价回升,存款利率降幅或放缓,但难回2%以上水平。
王润石向记者分析称,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正面临“资产荒”下的“负债短缺”压力,这一看似矛盾的现状,使利率提升成为市场机制必然结果。一方面,信贷与存款“剪刀差”扩大,稳增长政策推动银行加大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等信贷投放,但“贷款创造存款”存在时滞,贷款放出后,派生存款或留存他行,或未以定期形式沉淀,导致银行资产(贷款)激增而负债(存款)跟进不足,只能靠大额存单“高价”揽储补缺口。另一方面,存款定期化加剧成本矛盾,居民、企业风险偏好下降,资金倾向定期存款推高银行成本,而大额存单作为“升级版定期存款”,可转让、流动性更好,需更高利率才能从定期池中“撬动”资金。中小银行更是陷入“生存之战”,全国性大银行凭网点、信誉、对公基础稳获存款,而城商行、农商行等无此优势,“抢存款”时只能以利率为武器,一家提息则其他家被迫跟进,引发区域性利率竞争。
今年,居民存款“搬家”的情况也受到市场关注。那么,大额存单利率上调能否调整局面?
王润石认为,大额存单调整对扭转存款“搬家”大趋势的效果有限,甚至无法触及根本。这一现象的核心并非资金在银行间转移,而是从整个银行体系流向其他金融领域,主要有三大去向:一是理财产品,债券市场走牛推动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净值型产品收益率回暖,不仅普遍高于同期限定期存款,且流动性更优,吸引力显著增强;二是保险产品,尤其是储蓄型保险,其长期复利特性与保障、传承功能,对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客户极具吸引力;三是资本市场,股市若出现阶段性行情,也会分流大量资金。
“从客户层面看,转出存款的多为风险偏好提升者,他们不再满足于无风险或低风险收益,而大额存单本质仍是存款,无法满足其财富增值需求。”王润石指出,能被20万元起存的大额存单吸引的,本就是风险厌恶型客户,其资金本就留在银行体系内;真正“搬家”的是追求高回报的边际资金,大额存单的利率提升对这类资金并无吸引力。
东吴证券(601555.SH)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在研报中提到,从2025年至2026年定期存款“活化”潜力来看,居民和企业定期存款从2025年二季度开始进入到期高峰。从2021年至2024年合计增加的66.54万亿元定期存款绝对额看,推测在2025年和2026年分别有22.28万亿元和9.4万亿元定期存款到期,单就2025年而言,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别有5.24万亿元和1.66万亿元定存到期。
“大额存单利率提升仅是银行的‘防御性自保’——目的是稳住现有未‘搬家’的存款客户,防止其被其他银行高利率挖走或转投理财,本质是银行间‘内卷’式竞争,而非从金融市场抢回流失存款。”王润石认为,银行的真正出路在于提升资产运营能力与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而非依赖“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