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29日讯(记者邹俊涛)9月26日,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财联社主办的“2025上海全球金融·资管年会”在上海陆家嘴召开。
其中,分论坛二以“金融五篇大文章——国家战略下的新使命”为主题,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领域,汇聚来自银行、保险、投资、行业协会等多个领域的机构高管和权威专家,通过主旨演讲与圆桌对话,深入探讨金融业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实体经济的新路径与新担当。
AI驱动金融智能化,工商银行分享大模型实践心得
论坛首场主旨演讲由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带来。他以《人工智能在银行业的应用实践与探索》为题,系统阐述了大模型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前景与实践路径。

吕仲涛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大模型“普惠开源”时代,“人工智能+”行动正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工行以“全栈自主可控、技术领先、场景赋能、安全防护”为目标,打造企业级金融大模型技术体系。他表示,银行业正在积极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先行者、实践者和引领者,但在大模型落地中也面临数据质量不足、算力需求激增、算法适配难、应用模式待突破、安全与组织建设滞后等挑战。
外资银行看好中国市场,汇丰中国强调双向投资机遇
汇丰中国副行政总裁卫艾华(Edward Weeks)在《新开放格局下外资银行的机遇》演讲中表示,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善的产业链和活跃的创新生态,持续吸引跨国公司加大投资。

他特别指出,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熊猫债市场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以及财富管理需求升级,均为外资机构带来广阔空间。卫艾华强调,汇丰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助力中外资本双向流动。
低利率时代寿险业转型,招商信诺聚焦"大健康"破局
招商信诺人寿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常颖在《低利率时代寿险公司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坦言,中国寿险行业已进入利差损的风险化解攻坚期,行业必须共同面对这一挑战。

他介绍,招商信诺通过降低负债成本、提高分红险产品比例、发力健康管理生态等举措应对挑战。未来将继续推动公司“大健康”战略,探索差异化经营破局之路。
三场精彩主题演讲后,论坛以圆桌形式深入肌理探讨了当前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领域的探索实践。
圆桌一:绿色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创新仍面临标准、数据与产品瓶颈
在首场圆桌讨论《绿色金融创新的难点和痛点》中,来自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国际资本协会(ICMA)等机构的嘉宾分享了各自实践中对绿色金融发展困局的思考。

招商银行公司金融总部副总经理林健表示,从近年来全市场绿色贷款余额增长情况看,绿色金融市场潜力巨大。但在执行层面,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仍面临标准不统一、相关数据基础有待完善等挑战。
平安银行战略客户部副总经理黄吟秋指出,从目前国内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实践来看,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主要是缺乏体系化的产品标准。市场上虽然也有一些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出来,但大多是一些个案的创新,没有形成标准化的产品体系和模式,较难复制推广。后续相关部门还需在明确标准、完善信息披露上持续推动。
国际资本协会(ICMA)亚太区资深总监张顺荣认为,提高绿色债券和绿色项目的透明度是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前提要求,透明度核心就是信息披露。不仅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和ESG等都对信息披露有严格的要求。
圆桌二:科技金融需构建“投贷协同”生态体系
第二场圆桌《如何协同合作支持科技创新》聚焦科技金融的协同机制。来自浙商银行、南京银行、兴业银行、星展银行以及IO资本的嘉宾指出,银行与创投机构正在从“孤军奋战”转向“生态共建”。

兴业银行战略客户部资深业务总监王建指出,当前商业银行与投资机构的合作模式正从传统单一债权转向“债权+股权”协作模式。银行可以充分利用投资机构在行业研究、尽职调查以及投后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为被投企业提供适配的贷款支持。
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新经济银行部暨汽车、通用行业负责人张涵量指出,银行与投资机构风险承担机制存在本质差异,但通过构建生态圈模式,银行可在科创企业成长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浙商银行银行部副总经理、科创金融部副总经理李林表示,科技型企业是未来零售领域的新贵。科技型企业员工及其管理团队也是零售业务的潜在目标客户。这些群体存在个人资金需求和财富管理需求,包括员工持股计划、战略配售等场景,为银行提供了综合化服务机会。
南京银行科创金融部副总经理董梅表示,私人银行服务也成为挖掘科技企业价值的重要抓手。通过“科私联动”,银行能为科技企业高管提供定制化的资产配置和家族信托的综合服务,构建从企业到个人的服务闭环。
IO资本创始合伙人赵占祥坦言,募资和退出的困难是当前投资机构面临的两大挑战。他表示,在募资端,科创贷随着规模扩大将对募资提供重要帮助,且成本相对较低。从退出端来看,随着IPO退出渠道收窄,并购的重要性进一步升级。而未来商业银行在并购贷款领域的重要性会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