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记者从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太保”)了解到,该公司于9月10日发行港元H股可转债,在零票息前提下,最终实现溢价发行,融资规模155.56亿港元,长线投资者认购比例超过七成,转股溢价率25%。
根据中国太保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中国太保实现营业收入2004.96亿元,同比增长3%;归母净利润278.85亿元,同比增长11%。剔除短期波动性较大的损益表项目和不属于日常营运收支的一次性重大项目后的归母营运利润为199.09亿元,同比增长7.1%。截至上半年末,中国太保集团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6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90%,均显著高于监管要求。
中国太保表示,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支持保险主业及公司“大康养、人工智能+、国际化”三大战略发展。在保险行业由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的新发展阶段,本次募资充分展现了中国太保聚焦主责主业,坚定围绕战略重点,坚守价值、坚信长期,开启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
“公司通过高效链接全球资源,在吸引国际优质资本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股东构成,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中国太保表示,此次H股可转债的发行有助于公司增强应对不同经济周期和经营周期的可持续资本供给能力,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强化市值管理,助力高质量发展。
这是年内保险业第二起发行H股可转债的案例。此前,中国平安发行117.65亿港元于2030年到期的零息H股可转债,主要用于满足该公司未来以金融为核心的业务发展需求,支持医疗、养老新战略的业务需求。至此,年内险企合计发行约273.21亿港元H股零息可转债。
近两年,保险公司持续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增强资本实力,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永续债,以及通过资本公积转增为注册资本等方式补充资本。一位券商非银金融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以上方式都可以为险企补充资本,也存在一些区别。例如,资本补充债补充的是附属资本,永续债则可以补充核心二级资本,通过资本公积金转增的注册资本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从零息可转债来看,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资本市场信心恢复,险企的经营业绩也呈现改善势头,因此估值也有较高的上升预期。保险公司零息可转债发行的初始转换价存在溢价,正体现了可转债发行人和投资者对未来估值的信心。
他进一步分析表示,发行零息可转债,险企在存续期内不需要支付利息,显著降低融资成本。且可转债一旦转股后,可以补充险企的核心资本,提升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因此具有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同时,投资者也有更多的选择权,即在享受股票价格上涨收益的同时,不承担股价下跌带来的投资本金风险。
在周瑾看来,通过低成本的融资来补充资本金,是当前险资迫切的需求。为支持业务发展和新的配置策略,上市险企的资本补充需求较高。因此,预计行业通过多种渠道方式来补充资本的趋势还会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