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7万多亿资产的中国人寿,交出了2025年中期“答卷”。
公司多项核心指标亮眼——总资产达7.29万亿元、投资资产7.13万亿元,总保费创历史同期新高;更关键的是,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增20.3%,增长后劲凸显。
“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很高。”8月28日,中国人寿董事长蔡希良在公司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如是评价。
中国人寿下半年布局计划也已明确。下半年,中国人寿将在推进营销体系改革、康养生态建设等方面下更大力气;目前来看,权益投资比例符合公司资产配置中枢,下一步会更加关注高股息股票的配置,积极落实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要求。
看家底:总资产、投资资产双双突破7万亿元
先看最直观的“家底”:截至6月末,中国人寿总资产、投资资产双双突破7万亿元,分别达7.29万亿元和7.13万亿元,投资资产较年初增长7.8%;上半年,总保费达5250.88亿元,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同比增长7.3%。
资产配置保持稳健的同时,收益也扛住了市场考验——上半年总投资收益1275.06亿元,总投资收益率3.29%;实现净投资收益960.67亿元,净投资收益率为2.78%,在债券利率低位、优质资产不好找的大环境下,这份收益表现格外亮眼。
蔡希良将公司上半年的优异表现归结为“三个主动”——战略主动、转型主动、发展主动:战略主动体现在公司长期推进资产负债联动管理;转型主动聚焦于降本增效、产品业务多元化、营销体系改革和康养生态建设等多维度的深层次变革转型;发展主动体现在业绩表现上,上半年总保费同比增速达7.3%,公司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
投资者关注的“增长后劲”情况也有惊喜:中国人寿上半年新业务价值达285.46亿元,较2024年同期重述结果同比提升20.3%,二季度增速显著高于一季度。
对此,中国人寿总裁助理、总精算师侯晋解释称,2025年是行业及公司转型关键年,涉及业务、队伍、渠道等多维度转型。由于对转型存在适应期,行业及公司年初新业务价值出现增速放缓。随着消费者对分红险认知加深,二季度销售明显回升,推动新业务价值增长。
看投资:将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和优质高股息股票
在“稳收益”和“提增长”背后,是中国人寿在投资端的精准发力。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人寿公开市场权益规模较年初增超1500亿元,鸿鹄基金累计出资350亿元。蔡希良强调,“350亿元”仅为6月底中国人寿出资额,不代表鸿鹄基金总规模或最新出资情况。
上半年,在固定收益方面,中国人寿灵活调整配置节奏和品种策略,持续稳固配置底仓;权益投资方面,稳步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积极布局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加大优质高股息资产配置力度;另类投资方面,聚焦优质主体和核心资产,创新投资模式,稳定配置规模。
“目前权益投资的比例符合公司资产配置的中枢,公司将积极落实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要求,持续优化权益配置的结构,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和优质高股息股票的配置。”中国人寿副总裁、首席投资官、董事会秘书刘晖表示。
她认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债券市场利率维持低位波动,A股市场估值总体合理,市场底部相对夯实,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因此对下半年A股市场保持乐观,将持续关注市场上涨板块中的板块轮动,如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新消费等方向;港股作为权益投资重要配置部分,也将持续开展投资操作。
在上述市场判断基础上,刘晖表示,中国人寿下半年的配置思路将采取“配置资产做稳,弹性资产做优”的思路,将保持中性灵活的配置策略,资产负债久期缺口保持在较低水平。
看下半年布局:把握好三个方面
对于公司下半年的布局方向,蔡希良划了三个重点:
紧扣服务大局与客户需求,充分挖掘养老、健康、财富管理三大领域潜在增长点,优化产品服务供给,丰富保险应用场景;
坚持长周期、跨周期经营,既关注保费规模的合理增长,更着眼价值的长期稳定,进而保证公司长期健康发展;
践行集约型、内涵式发展要求,在降本增效、营销体系改革、康养生态建设、科技赋能等方面下更大的力气,进一步夯实核心竞争力。
蔡希良说,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这将继续为金融保险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