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新闻办9月2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我国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来自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39.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3万亿元,增长9.2%。我国保险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灾减损、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制度性安排。大病保险由政府负责基本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筹资管理,并加强监管指导。商业保险机构则发挥专业优势承办大病保险项目,通过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大病保险的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
2021年,原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保险公司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管理办法》,规范保险公司经营行为,维护参保群众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监管部门对经办大病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进行动态调整,严格新增承办主体,同时加强现场检查力度,及时将不符合条件的公司移除出名单,推动大病保险制度平稳有序运行。来自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病保险已服务12.2亿城乡居民。
2024年,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普惠保险作为我国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围绕保障民生、服务社会,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广泛覆盖、公平可得、保费合理、保障有效的保险服务。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要坚持3个原则。一是坚持广泛覆盖,提升保险服务的可及性。二是坚持惠民利民,提升保险服务的可负担性。三是坚持公平诚信,提升保险产品的保障属性。
各保险公司先后推出“惠民保”、普惠型家财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多种产品。这些保险产品提升了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加大对老年人、慢性病人群、特殊职业和新市民等群体的保障力度,提高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的抗风险能力。来自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5年来商业健康险为患病人群累计支付1.8万亿元经济补偿。
当前,我国正加速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失能老人数量不断攀升,传统的社会保障模式已难以充分满足老年人长期护理的需求。
2023年底,山东济宁市正式启动长护险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工作。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在当地建成并运营1800平方米长护险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公司经办济宁中心城区长护险项目享受待遇人员5000余人,累计待遇支出9500万元;累计办理登记签约近1.9万件,赴长护机构及失能人员家中现场失能等级评估1万余件。济宁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引入商保机构经办长护险,有效发挥了商保机构专业优势,减轻了政府管理压力,提高了服务效率,提升了参保居民、职工满意度和认可度,增强了失能群体幸福感与获得感,真正达到了多方共赢局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四五”期间,保险公司创新发展各类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开发交费灵活、收益稳健、领取形式多样的商业养老年金产品,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在风险有效隔离的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实现长期护理、风险保障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服务有效衔接。来自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长期护理保险覆盖1.8亿人。
提升防灾减损能力
农业保险是各个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用手段。农业生产往往要面对各种天气和自然灾害影响,通过保险的杠杆效应,可以有效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冲击,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在“中央保大宗、地方保特色”的原则下,不断扩面提标增品。李云泽介绍,我国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三大主粮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全国,“十四五”期间亩均保额提升了72%。
稻谷、小麦、玉米这三大粮食作物是老百姓饭碗里主要的粮食品种。2018年起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部分产粮大县试点,2023年这两个保险品种拓展至所有产粮大县,2024年在全国全面推开。完全成本保险是对总的生产成本进行保障,包括物化成本、土地和人工成本;种植收入保险是先测算一个种粮收入目标,若最后未达预期,农民可获得一定补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的实施,给种粮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为受灾农民提供了实打实的经济补偿。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了562亿元预算,其中超过200亿元用于支持三大主粮保险发展。
农险承保理赔服务水平是农户获得感和农险成效的“试金石”。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介绍,监管部门出台了《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明确和细化了相关规定,组织保险行业编制了种植险、养殖险、森林险承保理赔服务规范,梳理服务流程,明确服务标准。此外,还出台了《农业保险精算规定(试行)》,对农险费率的厘定回溯和准备金评估建立了规范,发布了338个地市区域的三大主粮成本保险行业基准纯风险损失率,根据各地实际风险进行差异化定价。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部地区在夏秋季常常遭遇台风和洪涝灾害,西部地区也会受到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不断推动建立健全国家巨灾保险保障体系,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更好地服务防灾减灾救灾。2024年初,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将地震、台风等各类常见的自然灾害都纳入保障范围,基本保额也实现翻番。李云泽表示,保险业针对洪涝灾害、台风地震等累计赔付超过1500亿元,做到应赔尽赔、能赔快赔、合理预赔。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在20多个省市落地,推动防灾减灾“安全网”进一步织密织牢。
加力服务实体经济
近年来,保险行业积极对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风险保障与融资需求,探索提供一揽子风险管理与金融服务方案,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7月底,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在北京举办研讨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付保宗表示,在国际国内新变局下,“走出去”企业遇到的风险挑战增多,保险重要性越发凸显,建议保险业聚焦重点区域与关键领域,加强精准化保险产品创新,深化保险与“走出去”企业协同联动,提升行业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国际化布局,增强国际话语权,推动风险保障标准体系“走出去”。
9月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发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政策性职能履行评估报告(2024年度)》(以下简称《报告》)。作为我国唯一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国信保2024年全年实现承保金额达10214.4亿美元,同比增长10%,首次迈上万亿美元台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信保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从出口促进效果看,出口信用保险直接和间接带动出口金额超9300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6%,提高1.5个百分点。
近日,中国信保承保支持的哈萨克斯坦单体最大风电项目——赫罗姆陶150兆瓦风电项目实现首批8台风电机组并网发电,项目投运后,年平均发电量约509吉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将极大缓解项目所在地区缺电问题。该项目由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承建,中国信保四川分公司为该项目2年延付的应收账款和前期成本投入提供了特定合同保险,承保金额超过7亿元人民币,最大程度保障了承包商在项目执行和收款过程中面临的出口信用风险,还带动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为承包商提供了保单项下配套人民币融资支持,助力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中国信保先后实施两轮专项支持政策,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拓市场、补损失、增信心,逆周期调节作用进一步发挥。今年上半年,有效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承保金额565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5%;服务客户22.3万家,增长11.9%,覆盖外贸企业的三分之一。
李云泽表示,“十四五”时期以来,保险业助力实施稳外贸政策,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4万亿美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52%。打造跨境贸易金融服务“快车道”,为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有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