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位于宁波的5G智慧工厂内,数十台人形机器人正协同作业,在流水线上同步完成分拣、搬运与精密装配;在多家博物馆,人形机器人讲解员耐心地为观众讲解相关知识;在部分银行大厅,人形机器人正回答着客户的业务咨询,并引导其完成开户流程。这些曾经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正悄然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不过,人形机器人有时也会“闯祸”。从全球相关产业应用来看,今年曾出现从业者被人形机器人伤害的案例。这也让业界开始深入思考:当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元化,应如何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
实际上,我国保险业正从多维度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机器人责任险等基础险种已实现广泛覆盖,创新险种也在加速完善;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支持机器人保险发展的政策陆续落地,并持续完善。
受访人士认为,未来,随着相关保险产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保险业有望持续护航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向更大市场规模、更多应用场景、更新技术支持的产业新阶段蝶变。
不限于风险兜底
更在于助推产业升级
近期,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记者通过与各种人形机器人进行包括打乒乓球、踢足球、投篮比赛等互动发现,这些人形机器人反应快捷、动作灵敏。
机器人产业是前沿科技的“标杆领域”,未来有巨大增长潜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预计,2045年后,我国在用人形机器人超过1亿台,进入各行业领域,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
然而,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偶发意外事件也暴露了“发展与风险并存”的现实。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一台参加跑步比赛的机器人在加速冲刺时突然向左急转,将相邻赛道的工程师撞翻在地。撞击发生后,这台机器人“肇事逃逸”,直到安全员切断其电源。这场看似“萌翻了”的意外,再次将人形机器人风险置于聚光灯下。
面对人形机器人产业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保险业积极行动。今年9月26日,覆盖人形机器人全链条的保险“机智保”在宁波发布,该产品让产业相关方在竞逐人形机器人赛道时再无后顾之忧。整体来看,目前不同层级的产品矩阵已初步形成,基础险种的覆盖面已较广,新兴险种正在持续开发完善。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属于智能制造设备,是我国人工智能生态中重要的融合创新场景,机器人保险旨在通过金融创新为机器人产业分散创新风险,促进机器人的研发、应用和普及推广,同时也是科技保险非常重要的创新方向。
在基础保障层面,财产损失险与产品责任险已成为机器人“标配”。例如,大家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为傲鲨智能VIATRIX外骨骼机器人设计的责任险,明确对“产品缺陷导致的使用者或他人损失”进行赔偿;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产险”)为杭州智元研究院髋部外骨骼机器人承保的产品责任险与质量保证保险,为医疗、养老场景的机器人应用“铺路”。
在新兴险种层面,研发费用保险、中试保险、网络安全险、数据安全责任险等成为突破重点。受访人士认为,随着人形机器人与AI、物联网深度融合,控制系统遭网络攻击、用户数据泄露等风险日益凸显。
基于此,头部险企已着手布局。目前,人保财险已构建覆盖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云安全和设备安全的数字安全保险产品体系。平安产险也在探索网络安全责任保障,将其纳入机器人全生命周期风险生态,应对“物理世界智能体”的新型风险。
“市场增长并非一步到位,而是不断从实验室科研领域落地,再向工业制造、个人消费领域广泛应用而逐步实现的。”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此过程中,机器人产业研发、概念验证、中试和应用推广等多个环节存在不确定性风险,需要保险业持续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因此,保险的意义不只是进行风险兜底,更体现在助推产业升级。
不受困于数据孤岛
勇于探索解决之道
从基础保障的全面配置到新兴险种的研发突破,机器人保险发展势头迅猛。不过,面对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型风险特征,机器人保险要兼顾风险保障、助推产业发展以及自身健康发展等多重目标,仍面临一些挑战。
中华联合保险集团研究所首席保险研究员邱剑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等新型机器人保险面临数据稀缺、技术迭代速度快、风险结构复杂且动态变化等多重挑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方案。
对此,行业险企正在探索多样化保障路径。其中,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此前多年保障工业机器人等成熟品类机器人的商业应用,积累了一定的承保定价和理赔数据。在此基础上,对于新型机器人,公司在机器人技术成熟度、安全水平、作业环境、维修成本等维度上进行相应调整,实现差异化定价。平安产险四川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公司“从试验阶段介入”,通过参与产品安全评估、收集场景风险数据,弥补历史数据的不足。
在理赔方面,责任界定争议也容易引发理赔纠纷。人形机器人故障可能涉及“制造商质量问题”“运营商操作失误”“系统开发商漏洞”等多个责任主体,一旦发生事故,各方易陷入推诿扯皮。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坦言,机器人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缺乏历史数据,在复杂交互场景发生保险事故,对相关各方的责任划分尚未有界定标准。因此,给精算定价和理赔处置带来挑战。
追求生态协同,推动“数据共享”可能是关键突破口。“建议在数据和隐私安全可控前提下,加强产业、科技与保险行业的数据共享和标准共建,助力行业开展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风险减量服务。”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进一步表示,打破人形机器人保险“数据孤岛”需要行业组织牵头,一方面推动企业、险企、科研机构建立共享机制,另一方面在技术层面完善数据脱敏与隐私保护方案。
不止于微观发力
宏观政策形成实质性推动
针对人形机器人保险市场出现的难点痛点,除保险公司正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外,相应的政策支持也在持续完善。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今年5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推动研发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保险产品,切实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政策搭建了顶层框架,地方层面的精准施策则成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据记者梳理,今年以来,不同部门发布的推动人形机器人等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已有20多个,涉及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投融资支持等诸多支持政策。
其中,多地通过保费补贴、产品引导等方式激活市场需求。例如,6月份,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宁波市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探索设立人形机器人应用险,对投保保费费率不超过3%的企业给予不超过保费金额的80%、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补助;杭州市8月份公开征求意见的《杭州市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提出,鼓励相关保险机构按照国家规定开发适应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此外,广东、江苏等地直接对投保企业给予较高的保费补贴。
“这些政策有助于引导保险机构为机器人产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险服务,丰富保险供给,助力产业加快创新升级和商业化应用。”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
政策支持对机器人保险已初步形成了实质性推动。在邱剑看来,随着“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进,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人形机器人保险有望成为科技保险的重要增长点,并推动这一产业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