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发债“补血”迎来一波小热潮。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11月以来,中邮人寿、英大泰和人寿、中再产险、平安产险、紫金财险、招商局仁和人寿等先后发行永续债和资本补充债,合计规模超15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年内保险公司发债补充资本整体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发债总量虽然较去年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二是结构上更偏向于永续债;三是不同主体在资本补充方式选择上出现分层。
票面利率一降再降
近年来,受制于行业增长承压,保险公司通过股权融资“补血”的难度增大。相比之下,债权融资具有约束少、发行周期短、发行成本低等优势,受到保险公司青睐。
进入11月以来,保险公司发债脚步明显加快。具体来看,11月3日,中邮人寿发行12.7亿元永续债;11月11日,英大泰和人寿发行25亿元资本补充债;11月13日,中再产险发行40亿元资本补充债;11月18日,平安产险、紫金财险分别发行60亿元、5亿元资本补充债;11月19日,招商局仁和人寿发行13亿元资本补充债。
对于发债募资的目的,上述险企均表示是为了补充公司资本,增强公司偿付能力,为各项业务的持续稳健发展创造条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保险公司发债短期升温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监管审批节奏是关键,经历上半年的调整后,四季度通常被视为监管窗口期,此前积压的资本补充需求得以集中释放;其次,应对新会计准则的冲击是直接动因,新准则加剧了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波动,发债能快速补充资本以维持监管指标稳定;最后,为业务发展储备“弹药”是内在需求,年末发债既能支撑次年“开门红”业务的资本消耗,也能为全年业务增长预留空间,满足长期发展需要。
当然,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也是保险公司热衷发债的原因之一。上述保险公司发行的6只债券,票面利率集中在2.15%—2.40%,较前些年3.5%左右的利率水平明显下降。
“票面利率走低主要得益于有利的宏观市场环境,以及发行主体的高信用资质。”龙格分析称,一方面,市场利率中枢持续下行,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市场流动性充裕,国债等无风险收益率处于低位,奠定了债券定价的较低基准;另一方面,“优质资产荒”推高了需求,在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金融机构对违约风险极低、收益稳定的长期资产需求旺盛,背景雄厚的大型险企债券备受追捧,供不应求自然压低了发行利率。
永续债发行提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永续债成为险企“补血”新利器。
永续债,即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是指发行没有固定期限、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在持续经营状态下和破产清算状态下均可以吸收损失、满足偿付能力监管要求的资本补充债券。
2022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和原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保险公司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发行永续债,用于补充核心二级资本。
原银保监会表示,推动保险公司发行永续债是进一步拓宽保险公司资本补充渠道,提高保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水平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保险公司风险防范化解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有利于进一步丰富金融市场产品,优化金融体系结构。
政策落地一年后,2023年9月,泰康人寿饮“头啖汤”,获批发行不超过200亿元永续债。随后,太保寿险、人保健康、农银人寿、太平人寿、建信人寿、光大永明人寿相继在2023年发行永续债,全年发行金额共357.7亿元。
2024年,平安人寿、泰康人寿、太保寿险、中英人寿和中邮人寿分别发行150亿元、90亿元、80亿元、30亿元、9亿元永续债,合计规模达359亿元。
2025年以来,已有交银人寿、泰康养老、泰康人寿、平安人寿、太平人寿、招商信诺人寿、工银安盛人寿、阳光人寿、中银三星人寿、中邮人寿等10家保险公司发行永续债,发行规模创下新高,合计达499.7亿元。
不难发现,永续债的供给主体集中在大中型保险机构。究其原因,天职国际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向记者指出,一方面,永续债可以归属为权益,资本补充效果更坚实,能支撑长期的偿付能力需求;另一方面,永续债的发行门槛高于资本补充债,大中型公司更具备发行条件,中小型公司则不得不更多选择资本补充债。
记者了解到,保险公司发行永续债需满足以下条件:永续债余额不超过核心资本的30%,资本补充债券+次级定期债务余额不超过净资产的100%,上年末和最近一季度净资产不低于10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
“造血”能力是关键
发债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手段,能够让保险公司实现短期“回血”。但随着保险业步入转型深水期,仅依靠外源性资本补充,难以从根本上破解资本困局。
长远来看,关键仍在于保险公司自身的“造血”能力。对此,周瑾建议,保险公司应摒弃对规模的执念,转而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具体而言,需从多方面协同发力:优化业务结构以降低资金成本,提升运营效率以改善承保表现,做好长期资产配置以获取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同时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通过差异化竞争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来提升盈利水平,通过剩余边际的盈余留存来增厚资本,最终实现以自我的资本补充能力来支撑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周瑾说。
龙格也认为,提升“造血”能力需从业务本源入手,构建内生增长模式。在他看来,核心是优化负债端,寿险公司应聚焦高价值的保障型产品,财险公司须提升承保效益,从根本上改善承保利润,减少对投资收入的依赖;关键是强化资产端,通过提升投资能力,在风控前提下获取长期稳健的投资收益,实现资产与负债的有效匹配;基础是内部降本增效,利用科技手段优化运营,降低管理和获客成本,最终实现承保与投资双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