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河北保定长城汽车技术中心内,一辆坦克300柴油版在模拟-30℃极寒环境的风洞实验室中完成一键启动测试。同日,长城汽车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正式签约,这辆未经改装的量产车将随科考队登陆南极,成为中国极地考察保障用车。
这并非简单的车辆捐赠。根据协议,长城汽车技术人员将首次以正式科考队员身份参与极地任务,双方将共建极地用车联合研发机制。
“极地环境是汽车可靠性的终极考场。”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胡麒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50℃的极寒中,油液凝固、金属脆化、电子系统失灵,任何小故障都可能引发致命风险。能够通过极地验证的产品,其技术背书效应远超任何广告宣传。”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赴南极的为量产车型而非特制改装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方面表示,选择长城汽车是基于对车辆动力系统、通过性、低温可靠性、油品适应能力等的综合评估。
根据协议,长城汽车将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极地用车共研、试验平台共享、联合验证共建等多方面设立合作机制。长城汽车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将联合开展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车辆研发测试研究项目,双方将围绕极地用车保障、整车极寒验证、极地场景共研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长城汽车副总裁刘艳钊对记者表示,此次合作将自主核心技术与极地保障要求密切对接,探索极地科考装备自主可控路径。
胡麒牧认为,这种合作带来的是双赢,科研机构获得定制化技术支持,企业则借助极端环境反馈提升技术。极地运行数据对改善寒区用户体验具有直接价值,比如电池低温性能、智能驾驶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稳定性等。
在签约仪式现场,长城汽车向极地研究中心详细介绍了覆盖2000余项试验的全场景验证体系。“从主被动安全到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从热管理到耐久可靠,长城汽车正在构建支撑全球高标准要求的研发体系。此次合作,长城汽车也将基于极地用车反馈持续优化产品和技术,探索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极地用车产品形态。”刘艳钊说道。
在胡麒牧看来,参与极地科考有助于提升品牌全球形象,能够服务于国家科研项目,特别是在极地这样的极端环境,是对车辆品质的最高认可。这种技术营销对品牌溢价能力的提升,尤其在海外市场,比单纯销量数字更有说服力。
刘艳钊表示,极地科考是人类探索地球环境演变与自然资源的重要科研活动。长城汽车坚定支持科考任务,以自研核心技术和高品质产品,保障科考队员的生命安全,保障科考任务顺利进行。未来,长城汽车将以此为起点,积极推动更多产业力量投身国家科研事业。长城汽车也将继续坚持“全球化、全场景、全动力”发展,服务全球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