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多日后的银行板块,再次集体上涨,盘中多只个股迭创新高。
8月21日,上证指数盘中再创3787.98的阶段新高,触及高点后有所调整,尾盘指数由绿翻红。板块表现上,经过多日震荡的银行板块又重回上涨。A股42只银行股有40只上涨,其中农业银行、邮储银行股价又创历史新高。
消息面上,近日多家外资巨头唱多中国银行股。摩根大通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银行股有望进一步上涨,因为银行业受益于净息差企稳以及手续费收入增长;瑞银在8月初的报告中对中国银行业股息的可持续性以及进一步的上涨态势持乐观态度,预计基本面将有所改善。
近期国内银行业也迎来多重积极因素。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2025年二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业盈利压力有边际向好迹象,净息差为1.42%,环比下行1BP(基点),其中股份行环比持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49%,环比改善2BP。此外,近期推出的银行消费贷领域的“国补”,由国家财政进行贴息,有望在稳定银行净息差的同时提振信贷需求。
农行、邮储A股再创新高
8月21日,A股银行板块再度走强,板块中40只个股飘红,其中青岛银行、农业银行分别上涨2.21%、2.12%,涨幅居前。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刚刚获提A股“流通市值之王”称号的农业银行,今日再度刷新纪录,股价实现“四连阳”;盘中股价触及7.24元的新高,从而将总市值推高至2.46万亿元,相比工商银行的2.52万亿元,差距再度缩小至600亿元。
无独有偶,同样是国有大行的邮储银行A股在盘中也触及6.28元/股的成交价新高,截至收盘,邮储银行录得1.30%涨幅,总市值达7262亿元,市值排名银行股第6位。
尽管接连上涨,但目前农业银行市净率仍处于低于每股净资产的“破净”状态,8月21日收盘市净率为0.98倍。除招商银行市净率达1.08以外,其余41家A股上市银行均为低于1PB的“破净”状态,例如民生银行、贵阳银行、华夏银行、郑州银行、兰州银行、光大银行和北京银行市净率则均低于0.5。
对于农业银行股价的超额表现,招商银行证券分析师王先爽团队近日表示,从基本面原因来看,客观数据方面,当前农行业绩增速和超额拨备厚度在上市银行中靠前,六大行中排第一,据该团队测算,从银行资产质量和拨备厚度比较,2024年末农行“超额拨备/归母净利润”为107%,超出大行和A股上市银行平均水平。
多家外资唱多中国银行股
消息面上,近日又有外资看好中国上市银行后续表现。
摩根大通分析师Katherine Lei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表示,得益于净息差的稳定、手续费收入的增长,以及高股息回报,中国的银行股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进一步上涨。据其预计,A股银行板块潜在涨幅可能高达15%,而港股银行板块则有望上涨8%。
报告预计,其覆盖的内地银行股今年平均股息收益率预计约4.3%,这一收益水平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颇具吸引力。她表示:“我们仍看好中国的银行板块,充足的流动性等因素将继续有利于资产配置到高股息股票中。”
上述分析师表示,受净息差改善和手续费收入温和回升的推动,银行的收入和利润增长将在下半年改善。摩根大通认为降息周期即将结束,今年下半年或2026年还会再降息1至2次。
瑞银也在今年8月初的报告中表示,对中国银行业股息的可持续性以及进一步的上涨态势持更为乐观的态度。瑞银认为,股息收益率超过4.2%的H股银行和超过4.0%的A股银行具有吸引力。
在对未来五年的预测中,瑞银表示,预计中国银行业的基本面将有所改善,将从2026年起恢复营收增长,同时净息差触底、手续费收入回升以及金融投资的贡献增加。
银行业迎来多重积极因素
今年以来,银行业也掀起一轮“反内卷”风潮。今年7月,广东金融监管部门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内卷式”竞争负面清单,指导行业协会研究制定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随后上海、浙江、安徽等多地银行业协会接连跟进“反内卷”,面对房贷返点、车贷返佣、变相贴息等问题,推动银行机构跳出内卷式“价格战”。
业内研究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以国有大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率先“反内卷”,有望降低价格战烈度,为中小行创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有望推动行业竞争逻辑从“拼规模、拼成本”转向“拼服务、拼创新”,促使中小银行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和精细化运营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多项金融监管指标已有企稳或改善的迹象。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2万亿元,同比下降1.20%,降幅较一季度的-2.3%显著收窄1.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二季度末净息差为1.42%,环比收窄1BP,息差收窄显著放缓;截至二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24亿元,不良贷款率1.49%,较上季末下降2BP,风险持续改善。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盈利增速分别同比增长1.1%、下降2%、下降1.1%、下降7.9%,而一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增长0.1%、下降4.5%、下降6.7%、下降2.0%。
近期,多部门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被称为银行消费贷领域“国补”,通过财政贴息与金融支持的深度协同以“真金白银”支持居民消费。
广发证券分析师倪军团队研报指出,政策通过“财政补利差+银行扩规模”的模式有望在稳定银行净息差的同时提振信贷需求,预期将促进消费领域良性循环;其中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作为主要经办机构,将直接受益于贷款规模扩张带来的利息收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