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建筑(601668.SH)、中国中铁(601390.SH)和中国铁建(601186.SH)等八大建筑央企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告悉数披露,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愈发清晰。
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八大建筑央企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超4.8万亿元,合计净利润1029.62亿元。在宏观经济承压、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及基建投资结构转型的多重背景下,行业呈现出“收入增速放缓、盈利分化加剧、现金流普遍承压”的共性特征,五家企业收入同比负增长,除中国化学(601117.SH)外其余企业净利润均同比下滑,传统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张思远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期看,中国建筑业正经历三大结构性变革:首先基建投资从传统领域向新能源、新基建、城市更新等领域转型,传统业务需求收缩;其次房地产行业从高速发展转向存量运营,相关建筑业务持续承压;最后行业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技术、管理、产业链整合能力的综合竞争,低附加值业务盈利空间被压缩。
收入增速放缓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筑央企的业绩表现与宏观经济走势、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密切相关。2025年前三季度,八大建筑央企整体营收规模逼近5万亿元大关,但增长动能明显不足,五家企业陷入收入同比负增长的困境,规模扩张遭遇阶段性瓶颈。
行业“领头羊”中国建筑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6万亿元,虽仍稳居行业首位,但这一数据较上年同期下降4.2%。
从业务结构来看,房建、基建两大核心板块均出现营收下滑,其中,房建业务营收同比下降5.3%至9886亿元,基建业务营收同比下降3.6%至3706亿元,勘察设计业务营业收入67亿元,同比下降2.5%。
中国建筑对此表示,公司始终坚持“两优两重”市场策略,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布局,夯实项目基础管理,全力推动重点工程履约,加快产值转化进程。但受房地产市场持续深度调整及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等因素叠加影响,公司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出现小幅回落。
此外,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601800.SH)和中国中冶(601618.SH)的表现同样承压。而中国中冶降幅最大,为-18.79%,主要受钢铁行业需求下降、建筑行业增长乏力、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等外部因素影响,叠加公司业务结构调整的阶段性因素影响。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建投资拉动效果出现结构性分化。首先,基建投资转向新能源、新基建等领域,八大央企的传统优势主要集中在铁路、公路等领域,未能有效受益;其次,基建项目毛利率普遍承压,地方债务背景下项目盈利空间被压缩。同时,房地产行业低迷拖累了部分企业的相关业务收入。
“面对经营压力,建筑央企需从业务结构、产业链整合、降本增效三方面突破。”张思远表示,核心抓手包括:第一,业务结构优化,从“传统基建”向“新基建+绿色建筑”转型;第二,进行产业链延伸,从“施工承包商”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向上游延伸设计与咨询,整合设计院资源,提升EPC(工程总承包)占比;第三,降本增效,实现数字化与精细化管理双轮驱动。进行供应链整合与集中采购,通过集中采购平台降低原材料成本。
净利普遍下滑
营收增速放缓是行业发展的“表象”,盈利能力的变化则更能反映行业发展的“内核”。
2025年前三季度,八大建筑央企合计净利润1029.62亿元,除中国化学外,其余七家企业净利润均同比负增长,盈利分化现象愈发明显。
中国建筑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381.82亿元,虽仍位居行业第一,但同比下降3.83%。中国中冶净利润下降41.88%,净利润为39.7亿元,中国交建下降16.14%,净利润为136.47亿元等,均反映了重资产、长周期项目在成本上升、竞争加剧下的利润挤压。
“短期内,宏观经济承压、房地产调整和地方财政紧张等导致企业业绩下滑。长期来看,建筑业正经历基建投资结构转型、房地产从高速发展转向存量运营,以及行业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技术与管理的竞争,导致传统业务收缩,新业务尚未形成规模。”安光勇对记者说道。
在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中国化学(601117.SH)成为唯一的亮点,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实现正增长10.28%,展现出差异化竞争的优势。
“中国化学表现突出,关键在于战略转型与业务优化:拓展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高附加值领域,营收快速增长;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核心技术提升项目效率、降低成本;在海外市场凭技术品牌优势承接大型项目,以高利润率业务支撑业绩;内部管理优化、成本控制得当,保障利润增长。”广州市南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狄嘉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整体营收增速放缓、净利普遍下滑,但大部分企业的新签合同额仍保持增长,为未来业绩提供了一定支撑。
现金流承压
比起营收增速放缓、盈利能力下降,建筑公司的经营现金流情况更受市场关注。
事实上,建筑行业向来属于资金密集、周转高、利润低的行业,项目业主方多要求建筑企业垫资施工、进度结算,此举对企业现金流压力显著。
从八大建筑央企的情况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国铁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流出最多,为-797.57亿元,其次为中国中铁、中国建筑、中国交建,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728.83亿元、-694.79亿元、-657.9亿元。
安光勇对此表示,建筑央企应通过优化应收账款管理,缩短回款周期;创新融资方式,如资产证券化;加强成本控制,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并推动产业链延伸,拓展新的业务来源以稳定现金流。
“展望四季度及明年,政策发力与基建投资落地有望缓解建筑央企经营压力,但受宏观经济、房地产低迷及地方债务风险影响,行业盈利回升渐进,短期内难以大幅反弹。”安光勇对本报记者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