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0 12:47:30 股吧网页版
勇立创新潮头·上海产业菁英|上海电气储能杨霖霖:破茧之路每一步都藏着较真
来源:上观新闻


K图 601727_0


K图 02727_0

  在吉林白城的风光储电站监控屏前,杨霖霖看着屏幕上平稳跳动的数据流,指尖轻轻划过界面。这组支撑着3亿千瓦时绿电输送的液流电池系统,让她想起2013年实验室里的那个深夜。彼时,她和团队围着刚组装好的10千瓦电堆,屏息等待测试结果,当“能量效率达标”的提示弹出时,有人忍不住欢呼,又赶紧捂住嘴,怕打扰到其他实验室。

  “从烧杯里的几毫升电解液,到撑起百兆瓦级电站的‘能源心脏’,每一步都踩着‘不确定’往前走。”作为上海电气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这位深耕能源领域近20年的女科研人,不仅亲历了中国液流电池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更在身份的转变中,把科研人的严谨与执着,种进了产业落地的土壤里。

在“无人区”里“啃硬骨头”

  杨霖霖与液流电池的缘分,发端于学生时代密密麻麻的实验笔记。2002年考入大学后,她从本科研究材料特性起步,硕士研究生阶段钻进质子交换膜的微观世界,读博士时又尝试单体电池设计,笔记本上记满了参数、公式和总结。“那时候,国内做液流电池的团队很少,外文文献里的技术细节藏着‘留白’,我们只能自己一点点试。”她记得有次为了优化电极材料的催化活性,团队连续两周调整配方,每次烧结后都要通过显微镜观察微观结构,“有天凌晨3点,终于看到理想的多孔结构,我和同伴抱着样品盒坐在实验室地板上,连饿都忘了。那种‘终于摸到门’的兴奋,至今记忆犹新。”

  2011年加入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时,杨霖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牵头攻克液流电池“三大主材”的国产化难题。彼时关键材料依赖进口,成本高不说,供货周期也不稳定。“领导说‘要做中国人自己的液流电池’,这句话我记到现在。”她带着5人小团队从最基础的实验做起,光是隔膜的离子选择性优化就做了上百次对比试验。

  多年的技术攻坚,杨霖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前都会去实验室转一圈,看看正在运行的电堆,摸摸装着电解液的容器。“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一个‘小突破’,背后是无数次‘差一点’的遗憾。”

从“技术带头人”到“团队领路人”

  2018年,当上海电气决定将研发团队孵化成独立产业公司时,杨霖霖失眠了。“做科研,我只需要对技术负责,但办公司,就要对团队、市场、投资人都负责。”她第一次见投资人时,对方一句“液流电池比锂电贵,怎么说服客户买单”,让她愣在当场。回来后,她连夜整理了近百页的成本分析报告,从材料损耗、循环寿命到全生命周期成本,一点点拆解液流电池的优势,“后来再去见投资人,我不仅能讲技术原理,还能算清每一笔经济账,否则技术再好,也走不出实验室。”

  2019年公司成立,核心团队不足20人,杨霖霖既当总经理又当总工程师。后来,公司接到的第一个订单是落地在长三角产业核心区的江苏吴江10兆瓦储能项目。这个项目的难点在于,不仅要应对工商业用电的高峰波动,还要适配当地复杂的电网环境,客户对技术成熟度和稳定性提出极高要求。杨霖霖带着3名核心成员驻守现场,把实验室里的较真劲儿也搬来,每小时记录一次充放电效率数据,每两小时核对一次电网协同响应曲线,深夜遇到参数波动,立刻排查电极接触状态与电解液浓度变化。

  第三天凌晨,当监控屏上最终定格的“零故障、高效率”曲线出现在客户面前时,对方代表反复确认后,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你们真的做到了。”那一刻,杨霖霖突然红了眼,团队里负责控制系统的小伙子悄悄抹了把汗,他怀里揣着的笔记本上,记满了48组优化参数,那是夜以继日连续工作到次日凌晨2点调试出的最优方案。

  “我们激动不是因为订单到手,而是因为团队的努力被认可,这比任何奖项都珍贵。”更让杨霖霖欣慰的是,这个项目后来成为长三角储能示范工程,引得周边企业主动上门考察。

把科研初心装进产业“实用筐”

  从2021年Pre-A轮融资,到2023年A轮募资4亿元,公司投后估值跃升至22.5亿元——短短3年,杨霖霖带领团队交出亮眼成绩单。

  令她骄傲的还有并肩作战的年轻人。这支团队的95后、00后占比超70%,材料电化学负责人是两年前刚从大学毕业的,如今已能独当一面。“我们不挖现成的行业人才,更愿意自己培养。”杨霖霖说,她会给每位年轻人制定“成长计划”,让他们在项目里挑大梁,“有位刚入职的小伙子对电解液失效机理感兴趣,我就让他牵头做研究,还帮他联系高校导师合作。现在他发表了3篇核心论文,申请了2项专利。”

  采访中,杨霖霖多次提到“幸运”,幸运遇到国有平台的支持,幸运赶上储能产业的风口。但这份幸运的背后,是她20余年对“材料—电池—储能”赛道的坚守。“从本科到现在,我没离开过这个领域。”当她看到年轻研发人员为难题发愁时,就会想起自己当年的样子,“科研没有捷径,就是把每个细节抠到极致,再难也得咬着牙坚持。”

  对于未来,杨霖霖的目标很清晰,继续突破液流电池底层技术,推动混合储能模式落地。“真正有价值的技术,既要能站在实验室的‘象牙塔’里,经得起数据检验,也要能走进市场的‘烟火气’中,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我们一直坚持的‘长期主义’。”

  人物小传

  杨霖霖,上海电气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长期开展钒电池储能技术及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系统集成技术相关研究,2024年入选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项目。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