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中国物流正式发布2780亿参数“流云”大模型,该模型实现了“架构领先、场景贯通、自主可控”三大突破,有效赋能物流行业转型升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据介绍,“流云”大模型由中国物流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科大讯飞、华为公司共同研发,创新构建“1”套智算底座,AI中台与数据中台“2”平台,以及物流视觉、语言、语音、预测与多模态“5”类大模型为一体的“1+2+5”体系架构,有效应用在运输、仓储、供应链、物流与交通装备等多领域40余个细分场景,于7月2日通过了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
基于“流云”大模型能力,中国物流打造了国内领先的智慧多式联运、园区视觉识别、智能仓储调度等多个高价值场景,并训练出行业知识、运营监管、招标投标、智能客服等多个智能体。同时,支持研发了卸车机器人、TIDV型轨道综合检测车等智能物流与交通装备。
“流云”大模型可有效提升物流运营效率和供应链协同能力,降低生产作业安全风险和物流运营成本。例如,智慧多式联运系统可基于用户个性化运输需求,智能调用公路、水路、铁路等多源运力资源数据,并对运输路径智能规划,一键生成“时效优先”“价格优先”等多维度运输方案,并将运单自动匹配给合适的运力,有效破解“一单制”落地难题。据中国物流所属中储智运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云飞介绍,“流云”大模型与传统模型算法相比,多式联运方案客户采纳率提高9%,运单匹配成交率提升10%,帮助客户平均降低运输成本5%。
本次发布会还发布了在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下,中国物流牵头编制的《“慧聚智评” 物流行业大模型评测标准》。标准聚焦物流行业运输、仓储等四大核心场景,选取9个典型任务,构建了16项关键评测指标的综合评估体系,采用“人工+自动”方式对模型功能性、准确性、可靠性、安全性、交互性以及应用性六大维度全面评测,全面评估大模型在文本分类、信息抽取、任务分解等17个能力上的表现。标准的发布将加速推进大模型技术在物流行业应用,助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中国物流表示,未来将继续坚持“开放共享、生态共建”的发展路径,深化人工智能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和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中的重要作用,与各方携手共建“AI+物流”产业生态和治理框架,共同推进物流行业焕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