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文件落地,中国卫星通信产业发展迎来利好信号。
日前,工信部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重点提出,到2030年,卫星通信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手机直连卫星及其他新模式、新业态实现规模应用,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
公开信息显示,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把无线电波在卫星和地面、空中、海上用户之间转发或反射,实现地球站之间或用户之间通信的一种方式。根据分工,卫星通信产业链主要涵盖上游的卫星制造与发射厂商、中游的地面服务运营商、下游的终端应用与服务商。其中,位居中游的三大通信运营商因直接负责发展用户,也成为此次《意见》发布后最受关注的产业代表。
就在9月8日,工信部宣布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后者可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及其他业务,深化应急、海事、偏远地区通信等场景应用,丰富服务供给。随后,中国移动也对外透露正在申请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为依法合规开展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奠定政策基础,目前该申请已进入审核流程。
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从运营商相关人士处获悉,由于独家掌握“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运营权,中国电信此前已拥有卫星移动通信运营牌照,随着《意见》出台,以及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陆续补齐牌照,行业将全力向2030年发展千万卫星通信用户的目标迈进。
三大运营商进度几何
运营牌照的加速发放,也让三大运营商的卫星通信部署再度受到关注。
长期观察通信业的行业分析师周桂军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卫星通信服务局限在农业、海事服务、应急搜救等专业领域,用户规模相对较小,在消费者市场几乎没有普及应用服务,此前只有中国电信握有运营牌照。
但随着2022年华为Mate机型首度支持北斗短报文服务,运营商的卫星通信开始在消费市场迅速增长。据中国电信卫星公司在2022年渠道发展大会上披露,当年天通卫星业务用户规模突破11万。 到了2024年,中国电信的年度财报披露,同年其手机直连卫星的用户已经突破了240万。
因此,此次中国联通获得牌照,也令业内大为振奋。中信证券分析师赵良毕指出,三大电信运营商中,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均已具备开展“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的资质。此举有助于运营商将其现有用户资源与“5G+卫星通信”服务结合,并为6G空天地一体化奠定基础。卫星通信未来有望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对产业链的长远影响更为显著。
在今年8月下旬,中国联通宣布“联通星系”01—04 低轨物联卫星成功入轨。此番拿到牌照后,中国联通随即在营业厅/App上架了“联通卫星”功能包,资费约为10元/月,覆盖部分省市试点开放。记者从中国联通方面获悉,目前公司已在车联网、海事、应急等场景进行验证测试,并计划利用自有星与地面资源深度融合推进服务。
同时,正在申请牌照的中国移动也早已开始布局。除同样发射低轨试验卫星外,中国移动在2024年便宣布完成手机直连高轨卫星的IMS语音通话实验室验证,并成立星地融合技术研究所。2025年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中国移动再度发布两款全国产化卫星通信芯片与天地一体物联网管理平台,直指意图明显。
Omdia电信战略分析师杨光认为,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相继拿到或正争取牌照,反映出卫星通信市场已经到达一个成熟拐点,卫星通信产业的上下游规模也有望迅速壮大。
低轨卫星星座加速部署
在瞄准千万用户的目标后,此次《意见》也重点提出了19条具体措施。其中包括,针对低轨卫星通信应用适时开展商用试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实现全球范围内宽带网络覆盖,为各类用户提供高速卫星互联网服务,持续拓展多样化应用场景。
公开信息显示,按照卫星轨道距离地面高度不同,通信卫星通常可分为低轨、中轨和高轨三类,其中,低轨卫星轨道高度通常在500km—2000km,由于部署距离低,具备“低延迟、低辐射、低成本”等特性,且不用架设基站,信号覆盖不受地域限制,也是三大运营商在获得牌照后将重点使用的卫星基础设施。
据周桂军介绍,此前中国电信使用的天通一号是典型的高轨卫星,由于其发射成本相对高昂,网络传输容量与速率较低,因此,随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快速发展,规模化部署低轨卫星互联网,已经成为运营商的共识。
目前,在卫星互联网的星座部署方面,我国已经形成多个大型星座同时部署的态势。其中,规划约为1.3万颗规模的超大型星座“GW星座”于2024年年底启动,由中国星网负责。截至2025年6月,该星座已成功发射51颗卫星,包括34颗组网卫星。根据计划,中国星网将在2029年年底前发射约1300颗卫星,目标是在2035年完成约1.3万颗卫星的整体部署,以赶上全球卫星互联网建设的进度。
同时,上海垣信的“千帆星座”也已进入常态化组网。据公开报道,截至2025年年中,千帆星座已完成多批次发射,在轨卫星数量已达数十颗,并开展业务性能测试;其一期和二期规划分别指向区域与全球覆盖,长期目标为上万颗级别的巨型星座。
此外,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主导的“虹云工程”和“行云工程”,也在前期技术验证和星上载荷测试方面取得进展。其中,“虹云工程”已成功发射首颗技术验证卫星,并完成了多项星地通信试验;“行云工程”则专注于窄带物联网通信,其已成功部署多颗卫星,并为全球用户提供数据采集与传输服务。
杨光认为,运营商目前虽然也在发射低轨试验卫星,但以技术验证为主,未来规模商用应该是依靠租用成熟低轨星座资源为主。因此,随着《意见》出台,低轨卫星互联网的部署数量与速度也有望大幅提高。
千万目标能否实现
对于此次《意见》提出的2030年发展超千万卫星通信用户的目标,行业人士普遍认为,以我国运营商的现有能力,有望提前实现。
“从中国电信短短两年发展了200多万用户的速度来看,卫星通信在用户侧的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周桂军表示,考虑到三大运营商目前超20亿的移动用户体量,以及运营商当前的资费标准并不算高,因此,三大运营商后续发展千万用户的难度并不大。
同时,记者注意到,为了配套终端设备的商用,此次《意见》提出了大力推动手机直连卫星及其他应用,同时加强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航空机载通信、低空智联网、算力网络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周桂军认为,这意味着未来手机及其他终端支持卫星通信将成为标配,而应用场景的多样化会进一步增加用户黏性。
不过,虽然千万用户目标相对容易,但对于我国卫星通信产业的商用前景,行业人士仍认为存在产业协同、卫星技术等挑战。
中国电信卫星公司总经理杨岭才此前公开指出,卫星通信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和产业上下游协作力度不够,高新技术企业之间技术共享不足,产业链部分领域尚未充分开放,新应用、新技术、新业务融合程度有限,造成用户使用门槛高,这是当前卫星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
杨光则认为,卫星通信真正的关键技术在于卫星,卫星不支持,终端就很难普及。而目前的卫星通信技术,暂时还是聚焦以文本、语音通话为主,高速上网仍难实现,真正的突破或许要等5G NTN及其他技术成熟并实现部署后,此外,还要看卫星侧的技术进步。
不过,杨光也指出,针对性解决这些挑战,也都在此次《意见》中具体措施中有所提及,但政策从来都只是产业发展的一环,后续能否实现,有赖产业自身的创新和突破,而这些努力,也将成为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后续取得突破的看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