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调试厂房内,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复兴号CR400AF-S智能动车组、CINOVA H2氢能源智能城际市域动车组……一列列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轨道列车如同整装待发的钢铁巨龙,静默中蕴藏着澎湃动能。日前,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进被誉为中国高铁梦工厂的中车四方,感受中国轨道交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跃迁轨迹,近距离探寻这些国之重器背后的创新密码。
中国速度领跑全球
来到宽敞的总装调试厂房区域,仿佛进入了一个轨道交通的未来世界,代表国内乃至全球先进水平的列车在这里集中亮相。
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列贴地飞行的黑科技——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蓝银相间的流线型车身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未来感十足。它静静地悬浮于轨道之上,一旦启动就能够实现全程无接触运行。
“这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列车能够快起快停,只需3分半钟即可实现从0加速到时速600公里,加速距离仅为22公里。”中车四方高速磁浮技术专家类延霄介绍道,该列车采用“车抱轨”的结构形式,没有脱轨风险,具备GOA3级自动驾驶能力,所有控制均由地面运控系统完成。它填补了轮轨高铁与航空飞机之间的速度空白。按门到门实际旅行时间计算,在1500公里运程范围内,它是最快捷的交通模式。
一旁被称为智能复兴号升级版的时速350公里CR400AF-S智能动车组,则代表了当前已投入运营高铁装备的顶尖水平。它在载客量、舒适度、节能和智能化方面全面升级。“全车设有3300多个智能监测点,像给列车装上了神经末梢,实现对车辆关键部件的全息化感知。”中车四方高速动车组主任设计师陶林表示,融合5G通信、智能辅助驾驶、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等技术,该车实现智能行车、智能服务、智能运维。
作为中国高速列车核心研发制造基地、城际市域及城轨车辆骨干企业,中车四方已诞生多个轨道交通领域大国重器:“复兴号”动车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碳纤维地铁列车、空轨列车、氢能源城际市域动车组……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车四方已研制交付高速动车组近2000标准组,研制的城际市域动车组覆盖全国4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研制的城轨车辆服务百余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从全球最快高铁列车到高速磁浮,中车四方频频跑出创新加速度。
自主创新铸就大国重器
大国重器缘何频频从中车四方驶出?其背后的核心密码便是自主创新。
“作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一员,中车四方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中车四方总经理徐磊说。
据了解,中车四方先后布局了10个国字号创新平台,数量为行业之最。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速磁浮运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国家级研发试验机构在此汇聚,形成强大的创新动能。
在中车四方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轨道车辆碰撞试验台上,一场特殊的试验引人瞩目:伴随一声巨响,一辆动车组车体以时速76公里高速撞击另一辆动车组车体,成功完成世界高速列车最高速的实车碰撞试验。“这标志着我国高速列车被动安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车四方副总工程师丁叁叁介绍说。在这个碰撞试验台上,还完成了包括高速动车组、城际市域、地铁车辆等在内的多型产品试验验证,有力支撑了我国轨道车辆被动安全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升级。
今年3月,中国首个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智能化仿真大模型“斫轮·风驰”在中车四方成功问世,推动高速列车气动仿真计算从天级提升至秒级,效率提升超30倍,成为研发人员的超级计算器。
持续创新的深厚底蕴,还体现在其完备的研发体系上。39台套涵盖“材料-部件-系统-整车”的试验台、46个专业方向的仿真平台、9个专业学科35个方向的基础研发体系,共同扎牢“根技术”底座。更关键的是汇聚于此的超过3000人的科技研发队伍,他们构成了高铁行业的人才硅谷。
研制最抗冻高寒版复兴号CR400AF-G型动车组,零下40摄氏度动能澎湃;研制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引领轻量化绿色升级;推出智能悬挂式单轨列车,开创中国空轨商用先河……依靠自主创新的强大引擎,中车四方正持续实现着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推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向着更尖端、更智能、更绿色的未来全速前进。
高端装备驶向全球舞台
创新助力企业实现技术领跑,也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市场。
在印尼,为雅万高铁量身研制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是中国高铁列车出海第一单;在老挝,澜沧号动车组助力中老铁路通车;在阿根廷,为当地提供的城际动车组,创造我国出口城际动车组数量最多纪录;在阿联酋,为当地打造运营时速200公里的全球最高速内燃动车组;在智利,提供时速160公里电力内燃双动力动车组,刷新南美速度……中车四方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推动高端轨道交通装备阔步出海,叫响中国制造强音。
数据显示,目前,中车四方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已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覆盖高铁动车组和城轨地铁车辆、城际电动车组、高速内燃动车组、干线铁路客车等各型高端装备。出口产品、出口市场实现高端化升级。
自主创新也为企业赢得行业标准话语权,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据了解,近年来,中车四方主持制定的《铁路应用-机车车辆车体侧窗》《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使用燃料电池轻轨的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使用面部识别技术的智慧交通》等多项ISO国际标准先后发布,填补了相关领域国际标准空白。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公司累计主持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520余项,其中,主持制定国际标准6项,拥有授权有效专利4300余件,海外授权发明专利600余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4件。
驻足高铁梦工厂,创新引擎轰鸣不止。随着车间内一节节新车即将驶向八方,它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创新中国的流动名片。中车四方正以持续的科技突破与匠心制造,为“交通强国”的宏伟蓝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