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近日发布的“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榜单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110.15万亿元,入围门槛连续23年提升,达479.60亿元。其中,营收超千亿元企业为267家。作为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之一,这份榜单清晰展现出以中国企业500强(以下简称“500强”)为代表的大企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为中国经济的“稳”与“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先,“500强”规模总量增长,夯实经济“稳”的底盘。榜单入围门槛连续23年提升,直观印证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门槛提升,意味着企业需要具备更强的实力才能进入榜单,折射出中国企业整体发展水平的跃升。同时,“500强”总营收迈上110万亿元的新台阶,彰显大企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张。
作为产业链核心力量,大企业的稳定发展能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例如,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大型央企,不仅自身规模雄厚,还在关键领域发挥“压舱石”作用。
其次,创新活力充沛,注入经济“进”的动力。“500强”共投入研发费用1.73万亿元,研发强度攀升至1.95%,连续8年提升;发明专利数量连续6年增长,同比增长2.50个百分点,专利质量明显提升。在新能源汽车、通信设备制造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活力尤为突出。比如,华为、比亚迪等企业通过创新强化核心竞争力,开拓新市场,推动行业升级,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众多企业在新兴技术领域积极布局,正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更多经济增长点,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再次,产业结构优化,塑造经济“进”的格局。榜单数据显示,近年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入围数量保持增长态势,煤炭采掘及采选业、黑色冶金等行业入围企业数量减少,标志着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新动能加速集聚。一方面,新能源设备制造、动力和储能电池、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半导体及面板制造等行业,代表产业发展的前沿方向,凭借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优势,有效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如物流及供应链行业的发展,降低制造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最后,发展协调性增强,拓展经济“稳”的空间。在“500强”营收总额中,制造业企业贡献率达40.48%,服务业企业贡献率达40.29%,其他行业贡献率达19.23%。“四四二”的贡献结构不仅勾勒出经济转型升级的扎实轨迹,也显示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均衡性”与“韧性”显著增强。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壮大,为制造业提供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物流配送等全方位的支持,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其他行业也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构成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产业生态。
从企业所有制来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榜单中数量接近。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民营企业则以其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创新活力,在促进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贡献突出。二者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拓展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空间。
总之,“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所展现出的规模增长、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等特点,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未来,随着大企业持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中国经济有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