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多个行业稳增长方案出台后,石化化工行业纲领文件终于落地。
9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提出,2025—2026年,石化化工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
《工作方案》锚定清晰系列目标:严格控制新增炼油等产能;支持电子化学品、高端聚烯烃等关键产品攻关;培育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应用场景;加强精细化工、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领域交流合作。
“严控新增产能投放节奏,是避免行业陷入大幅过剩、产品价格快速恶化的关键。对于已经过剩的行业,更需通过老旧装置改造、控产能、环保整改等组合措施,优化产品供需格局。”东吴证券研究所能源化工行业首席分析师陈淑娴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严控新增炼油产能
优化高端精细化学品供给
多年来,我国连续位居世界第二石化大国、第一化工大国。当前,石化化工行业仍面临基础有机原料市场竞争加剧、高端精细化学品供给不足、国内需求增速放缓、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行业转型升级压力凸显。针对这一供需现状,《工作方案》从“控增量、补短板”两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在产能调控上,文件明确要求严控新增炼油产能,科学调控乙烯、对二甲苯新增产能投放节奏,防范煤制甲醇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加力推进老旧装置更新改造;石化领域严格执行新建炼油项目产能减量置换要求,重点支持石化老旧装置改造、新技术产业化示范以及现有炼化企业“减油增化”项目等。
另一名石油化工行业首席分析师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解读道:“以炼油为例,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天然气重卡等对汽柴油消费逐步形成的替代效应,汽柴油需求出现负增长,行业已无盲目扩张动力。”
2024年,全国炼油能力已经达到9.55亿吨/年。我国政府在“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明确,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
陈淑娴进一步分析称,目前,我国炼油产能已接近10亿吨/年上限;汽柴油已达峰;乙烯行业相对过剩,仍有部分新增产能将要投放;对二甲苯行业处于紧平衡状态,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相关产品的产能扩张受到限制。
在弥补高端供给短板方面,《工作方案》将突破重点锁定在高附加值领域。明确支持电子化学品、高端聚烯烃、高性能纤维、特种橡胶、高性能膜材料等领域的关键产品攻关,推动创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布局高端精细化学品等石化化工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材料中试平台、数据资源节点;创新精细化学品和大宗产品提质优供给。
“随着产能的不断释放,目前低端石化产品盈利空间已十分有限,向高端化转型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前述分析师坦言,但这对企业的研发有较高要求,同时也要实现低成本、稳定的工业化量产,仍需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长期攻关。
围绕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布局
面对新能源、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工作方案》精准把握行业风口,明确提出围绕这些领域拓展应用场景,积极拓展新能源电池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应用,为行业增长开辟新空间。
从实践来看,已有头部企业率先在高端化领域布局,国内碳纤维产能领先的中复神鹰便是典型代表。
9月26日,记者从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获悉,该企业正加速推进高端产业布局与产业链延伸,通过开展碳纤维高端应用技术攻关和航空级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满足航空航天、新能源产业等高端领域对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强劲需求。
“目前已有不少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并购重组等方式切入高端材料赛道。”前述分析师表示。
对于新兴领域的材料需求潜力,陈淑娴分析称,新能源、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增长十分强劲,且应用场景明确。
她表示,以汽车领域为例,POE可用于制造保险杠、门板、仪表板等零部件;人形机器人领域,PEEK材料凭借轻量化与高强度的双重优势,可应用于机器人骨架,实现减重并延长使用寿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也因强度高、质量轻、化学稳定性好的特点,成为我国人形机器人灵巧手腱绳的主流材料。
训练建设石化化工行业大模型
放眼当下,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领域,梳理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构建垂类大模型已成为探索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的关键突破口。
《工作方案》明确,开展“人工智能+石化化工”行动,加快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支持企业加强重点设备智能化适配改造,部署一批针对分离、蒸馏、提纯等行业典型单元操作需求的场景模型,训练建设石化化工行业大模型。
作为行业龙头的“三桶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已率先展开实践。记者了解到,中国石油研发的昆仑大模型App日前已正式在各大应用平台上线;中国石化旗下长城大模型自投用以来,用户数累计超10万,日均token用量达到1.5亿;中国海油将海上油气生产作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海上开采效率与安全水平,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