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期的浪潮中,行业头部从不是避风港,只是难抵冲击的减速带。
11月20日,数控机床龙头海天精工(601882.SH)召开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总经理王焕卫、财务总监俞盈、董秘谢精斌及独立董事共同出席,直面企业经营的短期承压困境。
宏观环境的寒意持续蔓延,10月制造业PMI录得49.0%,较9月的49.8%进一步下滑,连续七个月徘徊在荣枯线以下,制造业主要指数走弱,核心症结仍是有效需求疲软的格局未获明显改善。
而身处行业漩涡中心的海天精工,同样未能幸免。在行业竞争持续白热化、平均利润率长期维持低位的双重枷锁下,这家机床龙头企业正被动承受着周期下行与市场博弈的双重压力,经营业绩陷入短期承压的困境。
机床行业双重困局
数控机床行业既是支撑制造业升级的“工业母机”赛道,也是典型的周期性、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行业。
近年来,机床行业正遭遇需求端与供给端的双重挤压。从需求侧看,房地产、基建投资乏力对机床需求的拉动作用有限,而制造业企业投资信心不足,资本开支意愿减弱,即便出口市场保持增长,但占比仍小,难以对冲内需下滑的压力。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判断,2025年行业复苏预期落空,核心制约因素并非库存或设备更新周期,而是下游需求的持续低迷。
而供给端的竞争尤为激烈。海天精工董事会秘书谢精斌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指出,公司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一方面要继续缩小与国际高端机床企业的技术差距,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民营经济的发展,上规模、有特色的民营企业逐步涌现。
谢精斌进一步分析道:“特别是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机床企业普遍提升了产能、扩充了产品谱系,进而加剧了市场竞争。”
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行业竞争最终传导至价格层面,企业间“以价换量”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整体企业端利润率持续承压。
根据天眼查工商信息,成立于2002年的海天精工已成长为国内机床行业的龙头企业。其专注于高端数控金属切削机床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涵盖龙门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等核心品类。
据公开信息,海天精工龙门加工中心市占率超25%,“重型龙门”市占率更是高达80%,企业经营阵列及产品处于行业头部。
2016年登陆上交所后,海天精工通过募资扩大产能和研发投入,逐步构建起完善的产品矩阵,并启动全球化布局,在马来西亚、德国、塞尔维亚等地推进海外项目建设,2025年4月马来西亚吉隆坡应用展示中心正式开业,深化东南亚市场渗透。
作为行业龙头,海天精工的市场地位和成本控制能力相对突出。柏文喜指出,尽管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但仍排名行业第一,这背后是其规模化经营优势与相对完善的供应链管控体系。
不过,海天精工的经营仍难以脱离行业大环境的影响。海天精工董事兼总经理王焕卫在回复记者提问时表示:“近两年,国内外宏观环境错综复杂,下游整体需求不稳定,行业间竞争持续加剧,行业平均利润率保持低位,公司盈利能力出现下降。”
从行业整体格局来看,当前国内工具全行业企业超1.6万家,市场高度分散,工业母机行业CR5(前五名企业市场份额)不足40%,远低于德日等发达国家40%以上的集中度。
这种分散格局导致中低端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激烈,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数控系统、精密轴承等核心部件仍存在较高进口依存度。
王焕卫续称,长期来看,公司虽为国内机床品牌的行业龙头,但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海天精工虽为龙头,但也面临着同样的结构性难题——产品结构以中高端为主、高端占比有限,在价格战背景下,难以像德日企业那样通过技术壁垒维持产品溢价。
柏文喜认为,这种高端占比偏低的结构性短板,削弱了企业的抗周期能力,也是其“增收不增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盈利修复待解多重挑战
在周期拐点迟迟未现的当下,“增收不增利”的阵痛仍将持续。
2025年前三季度,海天精工的业绩报表呈现出鲜明的“增收不增利”特征。
财务数据显示,期内实现营收25.21亿元,同比仅增长1.13%;归母净利润3.38亿元,同比大幅下滑16.39%;毛利率同比下降0.97个百分点至25.98%,净利率也下降2.78个百分点至13.42%。
今年利润端的下滑已持续三个季度,反映出行业周期下行对企业盈利的显著冲击。
从单季度数据来看,第三季度公司营收8.58亿元,同比增长5.38%,较前三季度整体增速有所提升;净利润1.01亿元,同比降幅较第二季度收窄至8.73%。
对于这种营收增速与利润降幅的“剪刀差”收窄,市场普遍关注是否意味着盈利端已出现环比改善的拐点。
但王焕卫则给出了相对谨慎的回应:“单季度的同比数据表现与基数有较大关系。从今年第三季度经营数据上看,公司收入端保持平稳,但利润率仍持续承压。”
海天精工当前“增收不增利”并非孤例,而是机床工具行业在周期底部阶段的普遍现象。2025年以来,行业整体需求疲软、价格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普遍承压
深入分析业绩表现,海天精工的“增收”主要得益于其规模化经营策略与市场份额的维持。面对行业竞争加剧,其坚持规模化经营路线,通过合理定价策略维持产能利用率和市场份额,避免在周期底部被边缘化。
柏文喜认为,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是行业需求疲软下的被动选择,从短期来看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长期来看存在多重风险。“若持续过久,可能压低行业整体盈利中枢,形成恶性价格竞争;延缓落后产能出清,加剧结构性过剩;同时削弱企业研发投入能力,影响中长期技术升级节奏。”
在“增收不增利”的表象背后,是成本压力与产品结构的双重制约。一方面,行业价格战导致产品单价下行,而核心部件进口依赖推高了供应链成本;另一方面,海天精工高端产品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技术溢价与品牌附加值不足。
对比德国DMG、日本马扎克等国际巨头在下行周期中仍能保持盈利稳定,柏文喜指出,海天精工的核心短板在于:“高端产品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海外品牌影响力仍弱,出口产品以性价比为主;核心功能部件(如数控系统)仍部分依赖外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海天精工的经营仍不乏亮点。财务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5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1%,销售回款保持稳健。
偿债能力方面,期内其资产负债率为44.53%,低于去年同期的45.98%,也低于行业平均的45%,表明海天精工偿债压力较小。中期财报数据显示,在业务结构上,海天精工机床销售收16.35亿元入占比98.29%,仍是利润主要来源。
对于未来的盈利修复路径,海天精工管理层已明确多项应对策略。王焕卫表示,公司将“提升产品性能优势,持续进口替代,扩充产品谱系,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做好规模化经营和全球化布局”。
其财务总监俞盈补充道,公司将“继续保持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优势,持续进口替代,并通过供应链管控和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优化成本结构,以保持盈利能力的韧性”。
柏文喜建议,海天精工应在“保量”的同时,加快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导入,避免陷入低端价格战泥潭。
他展望2026年,若宏观政策持续加力、专项债与设备更新政策落地,行业有望在下半年迎来弱复苏,但“V型反转”可能性较低,更可能是L型底部缓慢抬升。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机床行业正处于从规模化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尽管当前面临周期下行压力,但设备更新需求、国产替代浪潮与政策支持仍为行业提供了长期发展动力。
对于海天精工而言,当前的行业寒冬既是“洗牌期”,更是“蓄力期”。能否在此阶段稳住市场份额、优化产品结构、强化技术壁垒,将决定其在下一轮周期上行中能否占据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