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辉超市(601933.SH)抛出上市以来最大规模的定增预案,拟募资39.92亿元,其中超32亿元将投入全国298家门店的“胖东来模式”调改升级。这场零售业史上最大规模的单次调改融资,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胖改”成本合理性、资金缺口的填补路径,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此时的永辉超市正面临挑战,2025年上半年预亏2.4亿元,截至2025年3月,负债总额349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88.73%。在关闭227家长期亏损门店的同时,永辉超市正在将未来发展寄托在“胖改”转型上。
《中国经营报》记者走访发现,永辉超市“胖改”门店在氛围、商品种类方面都有很大改变,但也有部分消费者反映价格变贵、服务不到位。
就定增及“胖改”相关事项,记者联系永辉超市方面进行采访,对方回应以公告为准。
调改项目总投资需求达55.97亿元
永辉超市披露的定增预案显示,该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金额不超过39.92亿元,用于门店升级改造项目、物流仓储升级改造项目、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银行贷款。
在这当中,门店升级改造项目将是费用支出的“大头”,拟使用募资金额32.13亿元,占本次募资的80.49%。永辉超市拟通过该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对298家门店进行“胖东来模式”调改升级。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总投资金额为55.97亿元,平均单店的调改费用约为1879万元。
从成本结构看,永辉超市“胖改”项目的总投资涵盖建筑工程、设备购置及安装、铺货及其他费用三大块,其中“铺货及其他费用”占比超50%。这一分配背后,是调改的核心逻辑:不仅是硬件改造,更是商品结构、服务标准、供应链体系的系统性重构。
业内公开认为,“胖东来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体验+高性价比”的精准定位。例如,胖东来通过精简SKU、强化生鲜和自有品牌、提升服务细节,将单店日均销售额做到行业平均水平的2—3倍,毛利率稳定在28%—30%。但要复制这一模式,永辉超市需在多个环节“补课”。
连锁经营专家李维华认为:“永辉超市对标胖东来进行调改,需要花费的地方包括人员工资、环境改善、货架调整、供应链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宣传推广等费用。总体来看,1000多万元的成本不算高。”
上海尚益咨询总经理胡春才也提到,调改不仅是物理空间改造,还涉及管理模式、服务细节等调整,需要长期投入。
不过,从当前来看,永辉超市仍然有一定的资金压力,调改项目总投资需求达55.97亿元,与32.13亿元募资额存在23.84亿元缺口。对此,永辉超市方面在预案中提及“将通过自筹资金、自有资金等方式补足”。
此外,截至今年3月,永辉超市的负债总额高达349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88.73%,而在此次定增计划中,4.7亿元的资金将被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以优化债务结构并降低财务风险。
另外,永辉超市的调改,也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胡春才就提到,永辉超市与胖东来有一定的核心差异。“胖东来聚焦单店的极致体验,不追求规模,通过‘长期主义’形成口碑闭环;而永辉超市则是依托规模优势,需要平衡规模效应与单店体验。”
“另外,双方的约束条件也有所不同。胖东来不迎合资本短期回报,而永辉超市作为上市公司,需要满足股东的收益要求,难以完全复制胖东来的‘非逐利’管理模式。”胡春才表示。
零售调改潮启示
从目前来看,永辉超市的“胖改”在一定程度上为自身吸引了很大流量。2025年上半年,北京市房山区的一家永辉超市调改完成,记者在现场看到,胖东来商品被抢购一空,熟食区域排满了消费者。
位于门头沟的一家永辉超市于今年5月调改完成,该门店开业时间并不长,格局上也未有很大变化。但在门店内,随处可见“温馨提示”的立牌,如提示消费者“可以提供西瓜去皮切块服务”“收银台出口设置有取冰处”“冷冻冷藏系列满88元赠送保温袋一个”。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细节配置,比如在售卖餐具、杯具的货架上,配有放大镜,方便消费者观察细节、寻找瑕疵。
在胖东来自有品牌专区,摆放着DL压榨一级花生油、DL小磨芝麻酱、DL精酿啤酒、DL番茄复合果蔬汁等胖东来自有品牌产品。
公开数据显示,郑州信万广场店调改后,进口商品占比从12%提升至25%,现制烘焙、熟食等非标品占比提升。47家稳态调改店在2025年一季度实现销售额大幅提升。
但这些店铺的经营利好,并没有体现在永辉超市的业绩上。2025年上半年,永辉超市预亏2.4亿元;预计半年度归母扣非净利润为-8.3亿元。
永辉超市表示,公司于2025年上半年共调改开业93家门店,关闭227家长期亏损的门店。同时,对商品供应链进行了改革,完成了大量供应商和商品的升级汰换。以上因素对公司报告期内的营收和利润带来较大影响。
对此,李维华认为,永辉超市亏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胖改”不彻底。只是员工涨薪、过道加宽及其他环境改变、部分商品更新,这些措施短期可以获得人流和人气,但长期下来,因为没有学到胖东来的企业文化、人文精神等深层次的东西,所以,企业的提升是不可持续的,极易滑入网红、短红的陷阱之中。
实际上,当下零售行业的调改潮流,并非第一次出现。近十年间,从“线上线下一体化”,到社区生鲜店潮流,再到“超市+餐饮”模式探索、仓储会员店大行其道,每一次爆火的零售模式,都被视为解决传统零售业痛点的最佳方案,但成功者寥寥。结合过往调改潮,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提到,门店在调改时仍要注意因地制宜,同时避免东施效颦。
胡春才告诉记者:“此前零售企业曾效仿盒马‘线上+生鲜’模式,但近年盒马持续亏损导致行业失去方向,胖东来模式(注重单店体验、商品品质、员工/顾客关怀)因调改后效果显著成为新标杆。但实际上,零售行业遵循‘极差效应’,极其依赖选址,多数门店需要通过规模效应覆盖成本。”
李维华也提到,胖东来的店那么多年的商誉和消费者积累、员工素质、企业文化、品牌黏性、持续不断和持之以恒的经营手段、独特的商圈特征、城市形象等,这些综合的“力”才是胖东来店成功的根本原因。因此,每家“胖改”店都要根据自己独特的商圈情况、消费者画像、店址特征等进行“胖改”。
名创优品协同效应
永辉超市如今大刀阔斧的“胖改”,离不开名创优品的推动。
2024年9月,名创优品以62.7亿元收购永辉超市29.4%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这场被业内人士称为“看不懂的收购”,却在半年后展现出战略价值。
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亲自出任永辉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并直言:“胖东来模式是超市唯一出路,不调改必死无疑。”他计划在2026年完成永辉超市全部门店调改。
协同效应首先体现在自有品牌开发上。2024年上半年,永辉超市自有品牌销售额仅12.8亿元,占营收的3.4%。这正是名创优品的核心优势所在——擅长自主品牌、设计及IP产品开发。
在调改门店中,“咏悦汇”精酿啤酒、“馋大狮”椰子水等自有品牌新品陆续上架。名创优品可利用其供应链优势,帮助永辉超市以较低成本开发更优质的自主品牌产品,提升差异化竞争力。
渠道协同空间同样广阔。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永辉超市855家门店中,仅半数左右与名创优品在方圆两公里内有重合。这种地理分布的互补性为双方创造了“相互赋能”的空间,永辉超市作为引流品牌,可帮助名创优品在购物中心拿店,而名创优品的供应链能力又能反哺永辉超市。
而在调改过程中,胡春才认为,与胖东来类似,名创优品强调商品把控与用户体验,其方法论可嫁接至永辉超市调改中。
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名创优品和永辉超市的协同效应已经显现,但对整体盈利的贡献,仍需12—18个月才能得以体现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