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29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5)在上海举办。
在这场科技盛宴中,多家银行机构携前沿AI应用成果集体亮相,通过资金注入、生态构建、产品创新等方式,直指人工智能产业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需求,着力破解该产业特有的“轻资产、高投入、长周期”融资痛点。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正从单纯的资金供给迈向更深层次的生态共建与价值共创,为中国AI产业的全球竞争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产品破解“三难”痛点
从资金供给到生态共建,银行业对AI产业的支持正在形成系统性打法。在大会上,各家银行针对AI产业的布局虽各有侧重,但仔细梳理不难发现,这些布局呈现出诸多显著的共性特征,充分反映出金融行业对AI产业发展规律形成了集体认知。
在大会期间,中国银行(601988.SH)上海市分行正式发布《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金融行动方案》,计划未来五年为全产业链各类主体累计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支持不少于1000亿元。深度对接“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核心赛道,积极对接算力供给、算法研发、数据要素等关键环节企业金融需求,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滴灌。
工商银行(601398.SH)则启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生态伙伴行动计划”,将围绕《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等政策,将提供不低于1000亿元意向性融资支持,通过“股、贷、债、保、租、顾”六类服务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为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提供充足的金融供给。
资金支持的同时,还需要金融产品创新。但AI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仍给金融服务带来诸多挑战。从行业实践来看,当前银行对AI产业的服务体系仍存在多方面问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指出,人工智能产业融资在科创领域具有显著的特殊性,AI企业面临“三难”困境:无固定资产抵押难、技术估值难、风险控制难。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向记者介绍称,首先,人工智能企业在算法迭代、算力集群建设、多模态数据训练等环节存在刚性资本需求,且由技术研发到商业化验证的周期要长达数年,与传统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存在结构性差异。其次,资产形态呈现数字化特征,核心资产体现为训练数据、算法模型、算力集群等无形资产,其中数据资产的权属界定、模型的估值定价尚未形成统一市场标准,与银行传统抵押品要求存在适配冲突。最后,融资需求呈现阶段分化,比如种子期侧重研发资金,用于预训练模型搭建;成长期需规模化资金,用于行业拓展;成熟期则涉及并购融资,用于完善产业链布局。
曾刚认为,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成为关键突破口。“以大模型为例,技术更新换代极快,企业需要持续大量的研发投入,但商业化周期长,盈利模式不明确。这与银行偏好低风险、稳定回报项目的经营理念存在天然矛盾。”
付一夫认为,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不同环节和主体需求,提供更为精准的金融服务,并且可以根据企业现实情况来确定授信额度,以及设置灵活贷款期限。
在大会期间,上海银行(601229.SH)秉持“做早、做小、做硬科技”理念,推出智能制造贷系列产品,主要聚焦三大方向,即面向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需求提供的金融产品,面向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需求提供的金融产品,面向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提供服务的产品体系。
沪农商行(601825.SH)发布了“算力贷”“智驾贷”两款产品,其中,“算力贷”聚焦算力芯片、算力支撑、算力应用三大板块,锁定GPU、智算中心、具身机器人三大核心赛道,期限最长10年,为算力芯片研发、智算中心建设、算力应用注入长周期资金;“智驾贷”深度覆盖智能驾驶全产业链,独创智驾产业特色评价体系,期限最长5年,覆盖车规认证、EDA/IP、算力租赁、产能预付款等全链条,助力智驾产业关键技术突破。
“包括‘算力贷’在内的新型融资产品的探索,直接对接AI企业的核心需求。银行需要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分析转向对企业技术能力、团队实力、市场前景的综合评估,建立适合AI企业特点的风险评价体系。”曾刚说。
全链条服务+ 生态协同
破解融资痛点的同时,银行业正将服务触角延伸至AI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全链条赋能与生态协同,为产业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曾刚认为,银行还应深化产业链金融服务。“多家银行机构已明确提出要精准对接人工智能产业链上游要素供给、中游技术创新、下游场景应用的全链条需求。通过产业链金融模式,银行可以更好地分散风险,提高服务效率。”
记者注意到,聚焦全产业链服务与场景落地是银行接下来的重点方向之一。例如,工商银行将通过“智涌底座”“智涌要素”“智涌场景”“智涌生态”等九大专项行动,支持上海打造世界级AI产业集群,紧扣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现阶段发展,聚焦三大板块16个产业场景。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紧密对接“AI+金融”“AI+制造”“AI+教育”“AI+医疗”“AI+文旅”“AI+城市治理”六大核心应用场景,积极赋能相关场景建设;沪农商行也将为企业配套“六维赋能”增值服务,涵盖政策对接、产业整合、投资引荐、专业辅导、人才管理、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加速技术落地与产业协同。
AI产业的发展并非孤立事件,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通过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对此,农业银行(601288.SH)上海分行打造“科技金融事业部—西岸联合科技金融实验室—农行上海徐汇支行—AI特色网点”人工智能产业链服务体系,开展“123+”科技企业专项服务行动,携手多方构建合作走访机制。据悉,农行上海分行“123+”科技企业专项服务行动,即开展“一次科技企业大走访活动”,畅通“集成化服务、投融资服务”两大绿色通道,整合“合作链、产品链、服务链”三大链条,携手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国有投资平台等市场化投资机构、政府部门以及主流媒体,构建“5+N”合作走访机制,联动各方厚植科技企业创新土壤,全方位赋能科技企业发展。截至7月25日,农业银行上海分行走访科技企业1127家,排摸企业需求1100余项,为多家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头部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在大会期间,工商银行启动人工智能创新共同体,深化与高校、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合作,完善“揭榜挂帅”机制;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指出,持续增强与政府部门、行业龙头、科研机构的联动协同,加速AI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转化,共建开放创新生态。沪农商行依托“行业研究院”,并为企业配套“六维赋能”增值服务,涵盖政策对接、产业整合等多方面。
曾刚指出,从先进区域的试点经验看,通过组建产业金融专业团队,实现AI企业融资覆盖率大幅提升。银行需要与政府引导基金、创投机构、担保公司等形成合力,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体系。
付一夫亦认为,银行需要强化产业生态合作,进一步强化与政府、孵化器、VC/PE等机构的合作,借助政府政策支持和其他机构资源,共同筛选优质项目,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同时搭建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等,助力企业融入产业生态。
展望未来,曾刚认为,随着AI应用成本降低和应用场景不断扩展,AI产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将持续增长。银行业需要在政策支持下,通过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生态创新,更好地服务AI产业发展,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深度融合,为中国AI产业的全球竞争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