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张琼斯)难中求成,稳中有进。8月28日,在中信银行2025年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中信银行管理层用这八个字形容上半年经营业绩的取得。
中信银行行长芦苇表示,中信银行已经摒弃了规模情结,更专注于效益和质量并重的增长。下半年,将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深入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和“五个领先”银行建设,有信心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增强ROE稳定性,提升投资者回报。
报告期内核心数据与分红计划:
——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364.78亿元,同比增长2.78%
——实现营业收入1057.62亿元,同比下降2.99%
——净息差为1.63%,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为1.16%,与上年末持平
——拟将2025年度中期分红比例提升至30.7%

下半年有信心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提升投资者回报
“透过指标看结果。我们稳健、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更加清晰,发展韧性和抗冲击能力显著增强。”芦苇回顾上半年经营业绩时说。
他提到,上半年,中信银行净利润保持正增长,而且二季度同比增速较一季度提高了2.4个百分点,持续跑赢大市。该行是极少数自上市以来每年都实现利润正增长的股份行之一。
谈及资产质量,芦苇表示,中信银行风险指标保持稳定。不良贷款率过去6年连续下降,拨备覆盖率过去4年持续提升,资产质量更稳更实,向好趋势比较明朗。
“我们坚持不以风险下沉或削弱风险抵御能力来换取短期的利润增长,业绩增长的成色底色更足。”他说。
芦苇认为,中信银行在规模方面实现了合理而且有质量的增长。比如,中信银行今年上半年表外和“表表外”的综合融资规模增长快于表内资产增长;存款增长快于总负债增长,财富管理规模增长快于总存款增长。
“我们已经摒弃了规模情结,更专注于效益和质量并重的增长。这构成了我们财务业绩背后的业务支撑。”他说。
今年“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芦苇表示,国家层面传递出推进供给侧改革、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价格合理回归的鲜明信号,有利于银行业的存贷款和中间业务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下半年,我们将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深入推进‘五篇大文章’和‘五个领先’银行建设,有信心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增强ROE稳定性,提升投资者回报。”他说。
中期分红比例提升1.5个百分点
中信银行着力推动中期分红常态化,拟将2025年度中期分红比例提升至30.7%。
中信银行董事会秘书张青表示,30.7%的中期分红比例较去年中期分红提升了1.5个百分点。中信银行用实际行动回馈广大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这也是该行优化投资者管理机制的重要一步。未来,中信银行会积极践行已经公告的估值提升计划,持续努力提升投资价值和回报股东的能力,期待与投资者、耐心资本相伴成长。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记者发稿),中信银行A股、H股股价分别上涨16.54%、35.07%。
应对“反内卷”对三类企业分类施策、有进有退
银行经营与实体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一段时间以来企业“反内卷”备受关注。
中信银行副行长胡罡表示,相较于上一轮供给侧改革,本轮“反内卷”呈现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目标不同,本次主要是聚焦提质,而非单纯限产;二是涉及行业不同,不仅涉及传统行业,还涉及部分新兴行业;三是手段不同,本次主要是靠行业自律加市场化出清。
胡罡表示,整体看,本次“反内卷”措施将推动相关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给行业生态带来重大变化和深远影响。
“新兴行业未来需求比较大,前景较好。但我们观察到两个方面的产能过剩:一是供大于求。尽管未来需求高、成长快,但供给更快,所以导致重复投资和一些无序竞争,涉及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二是结构错配型。这些行业存在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情况,比如医疗器械、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等。”他说。
胡罡表示,本次“反内卷”措施发布后,中信银行进行了一些摸排。该行总体在“反内卷”行业中的(业务)占比不大,只有12%(的业务)涉及相关行业,主要集中在龙头企业和优质客户,资产安全、风险可控。
胡罡表示,下一步,中信银行将分类施策。第一,对新兴行业中“短期供给过剩、长期需求较大”的行业,做到“三个精准”:精准把握国家政策变化,及时跟进技术迭代进程;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荣枯周期;精准识别客户竞争优势。在措施上“有进有退”:对龙头企业和具备发展潜力、整合能力的企业就“进”,对于有经营压力或供过于求的腰部尾部客户就“退”。
第二,对新兴行业中“结构错配”的领域,中信银行一是对于有自主研发和国产替代的企业,加大对高端制造的支持力度;二是“退”一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低端制造企业。
第三,对传统行业中总需求在收缩的企业,中信银行将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主线,“进”这些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及产能升级中有发展潜力的客户,支持龙头企业并购重组,依法兼并其他弱势企业;退出低效产能企业。
下半年对公信贷以结构调整和业务储备为主
作为对公业务具备传统优势的银行,中信银行上半年的对公贷款增量创同期新高。
中信银行副行长谷凌云表示,上半年,中信银行人民币一般对公贷款增量达2968亿元,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资产质量良好,截至上半年末,人民币一般对公贷款不良率保持在1.01%的水平,较去年末下降;上半年,新发生人民币一般对公贷款定价达3.35%,在股份制银行同业中保持了较好的收益水平。
展望下半年,谷凌云表示,中信银行将坚持稳健经营、均衡投放、质效并重的信贷原则,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保持对公信贷规模平稳。下半年,以结构调整和业务储备为主,贷款投放和贷款偿还将总体呈现平衡状态,总体信贷规模保持平稳微增。
二是要持续夯实客户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基础客户群的营销和拓展,努力实现更均匀的风险布局,降低信贷风险集中度。
三是要加强精细化管理,保持量价持续平衡,重点关注风险资产权重、风险资本回报率等核心指标,持续加强业务管理,巩固“量价双优”格局。
四是着眼长远、强化储备,加强30个重点行业深度研究,在细分行业上明确“进退策略”,加大优质资产项目储备,为2026年的信贷投放奠定基础。
二季度净息差趋稳将坚持“稳息差”的经营主题
作为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银行净息差总体持续收窄。
芦苇表示,过去三年,中信银行净息差连续跑赢大市,展现出稳息差的坚决执行力。今年年初,净息差下行压力较大。对此,中信银行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实现了二季度净息差趋稳。
他认为,银行业净息差下降速度可能逐步放缓。首先是利率下行环境下,息差仍有收窄压力。他表示,目前主要是资产价格仍在低位运行,存量高收益资产逐步到期置换,将继续带动该行资产收益率下行,导致息差仍有下行压力。
其次是“反内卷”政策和息差中性的货币政策将推动银行业净息差逐步趋稳。芦苇表示,一方面,今年以来“反内卷”政策逐步出台,有利于规范银行业有序竞争,引导银行业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央行推动存贷款对称“降息”,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进一步提升,有利于银行进一步压降负债成本。
他表示,中信银行将继续按照年初确定的“结构为王”思路,全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快结算能力建设,坚持“稳息差”的经营主题,保持在这个领域的相对优势。一是继续全力支持信贷投放,力争票据贴现规模保持低位,带动全年净息差进一步改善;二是存款坚持“量价平衡”发展原则,持续优化存款结构,不断深化领先的交易结算银行建设,稳住活期存款规模等。
金融市场业务将力争完成乃至超越年度计划安排
针对非息收入,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表示,上半年,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压力、当期债市获利难度显著加大等因素影响,银行业其他非息收入负增长的情况十分普遍。他表示,中信银行上半年其他非息收入也同比下降了11.98%,但降幅已较一季度时的数据显著收窄。
对于下阶段资金市场环境,谢志斌表示,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仍然保持适度宽松的基调,推动已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实显效,保持流动性充裕,资金利率将较上半年进一步走低。
谢志斌判断,短期看,债券市场将围绕价格中枢持续震荡;中长期看,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实体与金融再平衡机制稳定前,利率仍将维持现有状态而且趋于偏离向下,但空间是有限的,投资者预期差导致的行为差将带动利率波动。
他表示,中信银行投资业务将继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前瞻性做好大类资产中长期布局。基于对下半年相对谨慎乐观的市场预期,通过用力、用脑和用心的持续努力,中信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特别是投资管理业务,将力争完成乃至超越年度计划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