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中信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全资子公司信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银金投”)获准开业,该公司注册资本达100亿元,注册地位于广州,选址在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成为国内第二家获批设立的股份制银行系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这一重要布局,不仅是中信银行战略落地的关键一步,也标志着广州在吸引国家级金融资源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一股兼具规模与定力的“耐心资本”新生力量。
▍试点扩围释放红利,催热广州金融布局
商业银行直接开展股权投资长期面临制度限制,而AIC作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特许机构,其核心职能之一正是以股权投资方式服务实体经济。2021年,五大国有银行旗下的AIC率先在上海启动股权投资试点。2024年9月,试点迎来关键扩容:范围拓展至广州等18个城市,投资比例上限也同步提升——表内投资占比从4%提高至10%,单只私募基金投资比例从20%放宽至30%,为AIC业务的规模化开展释放出制度空间。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AIC机构阵容也在不断壮大。除工银投资、农银投资、中银资产、建信投资、交银投资五家先行者外,2025年以来,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邮储银行等多家机构也相继获批筹建AIC。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指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广州凭借AIC试点政策支持、雄厚的金融机构实力和庞大的私募资金规模,能够为项目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他强调,信银金投的落地,不仅为广州增添了一个重量级的全国性金融牌照和机构总部,更将显著提升广州在国家级金融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广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金融强市目标,抢抓AIC股权投资试点扩围、“南沙金融30条”等国家一揽子金融增量政策机遇,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核心引擎。当前,广州拥有银行、证券、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近400家,全市金融业总资产超13万亿元,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成为全国第四个跨入此量级的城市,金融业已成为全市第三大支柱产业。
▍金融“国家队”加码广州,构建“股债贷保”闭环
中信银行表示,信银金投将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专精特新领域,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及股权投资业务,进一步强化该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的服务能力。作为中信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关键一环,信银金投将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资源,融入“中信股权投资联盟”生态,增强“募投管退”全链条服务能力。
目前,该联盟在管基金规模已超3200亿元,累计投资孵化企业超过1100家。信银金投的加入,将推动中信体系形成对科技企业“股+债+贷+保”的综合金融服务闭环,进一步提升在创新资本供给与产业价值发现方面的系统功能。
信银金投明确将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广州作为“本土市场、第一大市场”,凭借AIC牌照优势与中信集团协同资源,通过“股+债”模式服务本地企业。同时,发挥全国总部优势,积极申请成为广东省已落地AIC基金的管理人或合作伙伴,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广州重点项目,助力招商引资与枢纽能级提升。
在精准赋能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信银金投将参与国企重大项目资本金融资、协助控制资产负债率、推动市属国企在千亿级产业集群中的并购整合、盘活存量资产并推动证券化,并作为战略投资人投资本地培育的优质企业。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信银行在公司金融与科技金融服务方面具备领先的客群基础与风控能力,信银金投的设立有望进一步激活该行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与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综合优势。
▍超168亿元AIC基金迅速聚集,广州打造“耐心资本”强磁场
信银金投落户广州,是AIC机构加速在广州布局的又一例证。自2024年9月试点扩围以来,几家“国家队”不约而同把广州作为布局要地。
短短一年多时间,广州已迅速集聚11支AIC基金,总规模超过168亿元。这些带着“耐心资本”属性的银行系资金,正涌入先进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成为广州撬动产业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金融引擎”。
在穗布局的AIC机构展现出差异化的投资策略与专业服务能力。具体来看:工银投资在广州设立6只基金,规模达112亿元,完成包括新锐光掩模、广东导远、万力轮胎、极飞科技等在内的多个项目投资,总投资额近50亿元,占据广州市场半壁江山;农银投资联合广州金控等设立的广州广金千帆启航创业投资基金,成为大湾区首只AIC试点基金,并完成了首单项目投放;建信投资则与广州产投、南粤基金合作设立建源产投南粤基金,采用双GP模式,积极推进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方向投资项目储备;交银投资与广州金控、归谷科技园合作设立交融广金归谷基金,采用双GP模式,完成对广东辛孚科技的300万元A+轮融资,支持其在流程工业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
曾刚进一步指出:“AIC的入场,能够为本地科创企业、制造业企业注入亟需的长期资金,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融资瓶颈,并带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在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广东省“十五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振刚看来,AIC密集布局广州的背后,是城市在产业基础、创投生态与政策环境方面的综合优势。“广州始终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持续推进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资本落地提供了坚实的项目基础和产业场景。”
为进一步打造“耐心资本”集聚高地,广州构建了覆盖“母基金-专项基金-国资平台-社会资本”的多层次基金矩阵,包括1500亿元产投母基金、500亿元创投母基金和100亿元天使母基金,并设立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专项基金。目前,广州已拥有近750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约5300亿元,形成充满活力的股权投资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的科创能级也在不断跃升。根据2024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最新排名,广州跃居全球第六,在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健康科学五大领域中均跻身全球前十。从“千年商都”到“全球科研高地”,广州正以持续提升的原始创新能力,为“耐心资本”提供更广阔的价值发现空间。
▍广州举措:构建“募投管退”生态闭环,强化资本与产业共生
面对AIC机构的加速聚集,广州关注的不仅是资金规模的提升,更在于资金属性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契合——以“长期资本”匹配“长期产业”,用“耐心投资”陪伴“硬核创新”。
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吸引AIC在穗投资布局。据广州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4年9月广州市获批AIC直接股权投资试点以来,该办积极推动五大AIC与省、市、区属股权投资机构合作设立AIC基金。就在11月10日,广州专门召开了广州市与AIC合作共赢促进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深化合作共识。信银金投最终选择广州,充分体现了广州金融集聚力、产业硬实力、政策软实力、服务创新力的综合优势。
为进一步提升金融与产业的耦合效率,广州正从多维度优化服务生态:一方面积极引进和培育专业化私募管理机构,完善“募投管退”良性循环机制,推动QFLP试点,畅通跨境资本流动;另一方面持续打造“益企共赢”服务场景,在专精特新企业认定、首台(套)装备推广、知识产权转化等环节建立标准化对接机制,提升政策协同效能。
未来,广州大力发展AIC的方向更加清晰。广州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四个方面持续用力并形成闭环:其一,继续整合政府投资基金,围绕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更具韧性的产业基金群,通过“以投促招、以投强链”把优质项目引到广州、留在广州、长在广州;其二,做强对接平台,建立“常态化对接+双向清单”机制,AIC端及时披露赛道偏好与标准,政府端滚动推送企业股权需求,把平台从路演场变成“融资桥”;其三,做优项目推荐,按不同资金偏好系统梳理项目清单,配套产业部门提供技术与要素服务,提升股权资金的命中率与转化率;其四,做大管理人集群,壮大本地私募管理人“基本盘”,发挥政府与国企基金的引导放大效应,加快QFLP试点落地,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与境外长期资金来穗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