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至11月,新疆的棉花进入忙碌的收获期。晨光洒落新疆无垠棉田,六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机如钢铁天鹅般展翼起舞。这台国产装备以超94%的采净率谱写丰收乐章,单台工作量堪比千名拾花工。
从古老的人工拾花到大机械作业,这不仅仅是对效率的追求,更是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天鹅股份以创新为墨,书写着中国农机产业的崭新篇章。
从“三丝困境”到“智慧轧花”
在全球农业机械化浪潮中,天鹅股份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舞者,凭借七十余年的技术积淀,在棉花加工领域翩跹领舞。最新成绩单令人振奋:今年1至10月公司获得专利授权44项,超越2024年全年总和,累计有效专利达258项,其中发明专利59项,占比22.9%。
“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公司董秘吴维众介绍,自2020年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以来,近五年研发投入累计达2.67亿元,占营业收入8.64%。
面对长期制约中国棉花品质提升的“三丝”难题,天鹅股份开启了一场历时三年的技术攻坚战。研发团队以图像视觉识别为眼,以AI算法为脑,以高速气流分拣为手,最终孕育出清除效率超90%的高效图像三丝清理机。这项突破,让国产皮棉满足高端纺企需求,解开了困扰行业多年的进口依赖之结。
更大的创新篇章在整线智能化升级中续写。公司在国内首创的60包/时机采棉数字化生产线,配置智能“智慧大脑”,实现了从“经验配车”到“智能配车”的质的飞跃。这套系统不仅让加工效率提升2至3倍,日产皮棉突破1000包,节省人工近60%,更通过创新的风力内循环工艺,在新疆严寒中创造温暖的工作环境,同时实现烘干节能20%以上,奏响了绿色发展的和谐乐章。
从“技术追随”到“全球竞逐”
在高端采棉机领域,天鹅股份完成了一场从追赶到引领的精彩蜕变。这片领域曾被国外技术垄断长达二十余年,如今,这只“钢铁天鹅”已然展翅高飞。
自2009年组建精锐研发团队起,天鹅股份开启了一场核心技术攻坚战役。面对变速箱等关键部件的技术壁垒,研发人员以工匠精神反复打磨,经过数百次试验优化,最终成功研制出六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机。2022年,随着新疆智能制造基地落成投产,国产化率超92%的采棉机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志着中国农机装备实现重大突破。
最新财报印证了这份突破的市场价值。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05亿元,同比增长41.48%;其中第三季度单季收入达2.84亿元,同比大幅上升69.39%。这份成绩单,不仅展现了企业强劲的增长势头,更印证了国产高端农机装备的市场竞争力。
据公司相关人士介绍,这台“钢铁天鹅”性能卓越:单台采收能力堪比千名拾花工,采净率超94%。对农机经营者而言,购机成本较进口设备节省超三分之一;对棉农来说,每亩较人工采摘成本降低600元至800元。
“我们的国际化布局正在进入收获期。”吴维众表示。从20世纪90年代首度出海,在赞比亚建设生产线,到如今产品远销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天鹅股份书写着从1到37的传奇。2024年实施的“外贸突破”战略,让这只天鹅在国际舞台上的舞姿愈发优美。
从“棉机专家”到“全能选手”
“棉花机械市场存在天花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吴维众阐释的此番原因,揭开了战略转型的序幕。天鹅股份开启了从“单项冠军”到“全能选手”的转型之路。
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势,企业确立了“做强棉机主业、突破采棉机、拓展农机”的三大战略,在更广阔的天空中展翅翱翔。企业聚焦细分市场,走差异化、高端化路线,精准锁定国内市场空白和“卡脖子”环节,相继推出番茄收获机、智能粮食烘干塔、大型谷物联合收获机等创新产品。
以番茄收获机为例,面对我国番茄产业长期受制于进口设备的困境,天鹅股份自2023年起深入产业一线,于2024年加大研发投入,集结三地研发精英协同攻关。新问世的番茄收获机在关键技术指标上比肩国际先进水平,以更优的适应性和更及时的服务,赢得了用户口碑。
“三三制研发模式是我们的创新法宝。”吴维众解释说,“这个模式要求研发人员每年用三分之一时间深入市场、三分之一时间深入生产一线、三分之一时间专注研发,确保技术创新始终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
在智能粮食烘干塔、大型谷物联合收获机等新产品领域,企业同样捷报频传。这些创新产品不仅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以贴心的设计和及时的服务展现出独特优势。
从破解“三丝”困境到打破采棉机垄断,再到开拓新兴农机版图,天鹅股份用258项专利筑起坚实的技术壁垒。在创新引擎的强劲驱动下,这家拥有七十余年历史的企业,不断为中国农业机械化注入新动能,展现出中国制造在农业装备领域的创新活力和强大实力。正如吴维众所言:“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将继续在农机智能化、绿色化的道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