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月饼市场迎来销售旺季。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根据京东超市发布的《京东月饼品类2025年趋势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低温月饼成为今年增长黑马,不仅商品数量增长近三成,销售额增速更是以73%领跑行业。
同时,基于京东消费数据及用户调研,2025年月饼市场呈现出轻伴手礼、健康化、零食化、实用性及多维度营销五大趋势变化。
显然,中秋的到来给相关品牌带来了业绩增量,但当最后一盒月饼售罄,中秋的喧嚣散去,各大月饼品牌便悄然隐退,等待来年再战,这几乎成了月饼行业年复一年的常态。而如今的月饼头部品牌,正在打破这一“困局”。
低温月饼增速超73%
月饼销售已经开始火热,首先体现在供应端。根据京东提供的数据,今年京东超市月饼品类的品牌数量和商品数量都有大幅提升,950家品牌和近5万款新品上线。
其次则是需求端,在京东平台,购买月饼的用户规模也实现了同比32%的增长,消费者计划购买盒数平均超4盒,临近中秋购买意愿显著提升。
而在产品类型上,今年中秋市场,低温月饼表现尤为亮眼,整体销售额增速高达73%。但实际上,低温月饼的销售极其依赖冷链配送。据京东相关负责人介绍,凭借“211时效”冷链配送能力,京东超市解决了消费者对低温存储和配送时效的核心痛点,成为品牌拓展低温品类的关键助力。
此外,《报告》显示,2025年月饼市场呈现出轻伴手礼、健康化、零食化、实用性及多维度营销五大趋势变化。
“轻伴手礼”成为市场主流。在政策引导与消费观念升级的双重影响下,礼盒设计呈现轻量化、便携化和高感知特点。
数据显示,约59%的消费者偏好简约包装,关注价格适中、携带方便和可重复利用。不少品牌通过精简包装层数、内置提手、附赠心意卡等方式,回应现代消费者实用与情感兼顾的需求。
成分健康也是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73%的消费者明确关注“成分健康”,低糖、无添加类产品显著增长。用户不再仅看配料表,更深入关注特定人群需求、健康管理等细节。
除了礼节?赠外,月饼的消费场景也显著拓宽。有54%的用户将月饼当作日常零食,推动产品从节令专属走向高频消费。
为适应这一趋势,品牌积极推出非礼盒装、散装及混合装产品,杨枝甘露、桃山皮等创新口味不断涌现。与此同时,零食渠道加大月饼铺货,进一步模糊了节令食品与日常零食的边界。
包装作为产品的重要载体,也在不断回应消费端需求。一方面,39%的用户呼吁提升包装实用性,期待月饼盒能转变为收纳盒、首饰盒等重复利用容器。
另一方面,31%的用户青睐融入地方特色、非遗元素的礼盒。苏州博物馆、自然造物等文创联名款产品的热销,印证了文化附加值成为品牌溢价的新来源。
如何从短期爆发到长期品牌建设
“节庆品牌最容易让消费者‘过节买一次,平时就忘了’。”广州酒家集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典壕坦言。
每年中秋前夕,月饼品牌总会迎来全年最高光的时刻——商场展柜人头攒动,线上销量陡峭攀升,礼盒包装迭代出新。然而一旦节日落幕,这些曾经炙手可热的品牌便迅速从消费者视野中淡出,陷入“沉睡式运营”的怪圈。这种“节庆限定”属性,正成为制约月饼品牌长期发展的行业痛点。
李典壕表示,要改变这种情况,得让品牌“融入消费者的日常”。
他表示,首先要把节庆周期拉长。“我们在京东做‘节庆前预售、节庆中冲刺、节庆后回味’的全周期运营,比如中秋前两个月就搞‘预售锁客’,让消费者付定金锁定礼盒;节后推出‘中秋回味’,有些产品消费者节后也喜欢吃。还可以把中秋的一些月饼生产方式延伸做成日常的伴手礼糕点、茶点,加深消费者日常对品牌的记忆。”
其次则是从节庆品延伸到日常品。李典壕表示:“广州酒家除了中秋月饼、春节年货、端午粽子外,还在京东打造了‘早茶文化节’,卖早茶点心、速冻包子,让消费者平时想吃广式风味,第一时间想到广州酒家。这一系列产品我们目前增长也比较迅猛,当品牌从‘节庆专属’变成‘日常可选’,自然能摆脱短期依赖。”
香港美心全球数字营销高级总监Eileen Tang提到了相应的产品策略。“首先是节庆爆款常态化,将节庆产品中备受好评的口味和产品,经过优化调整,引入日常产品线,例如我们的流心奶黄月饼,经过技术传承,运用到美心生活流心奶黄包和流心汤圆中,广受消费者欢迎;其次是开发非节庆明星产品,日常打造‘美心生活’日销产品,例如我们的蛋糕和西点产品,在京东渠道也是名列前茅,这样可以降低对单一节庆的依赖。”
稻香村集团总裁周立源也提到,短期爆发需要建立在长期品牌建设的基础之上,否则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走得更远。从产品和价值认同,到品牌和文化认同,短期爆发只会是阶段性的,并且符合节庆营销周期的客观规律。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长期建设支撑,短期的高流量袭来,很多品牌也未必接得住这一时的“泼天流量”,甚至会放大品牌的短板,拉垮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