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海举行的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吸引了近300家企业参加。展会现场人潮涌动,不少eVTOL企业展台围满了举着手机的人。
业内人士表示,本届展会将产业链企业和金融、保险机构聚集在一起,促进了行业的交流与融合。“相较侧重飞行器陈列的同类型展会,低空经济要素全成为本届展会的突出特征之一。”首次参展的上海特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化京认为,各方对低空经济全要素的重视,反映了低空经济发展新趋势。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后,保障技术创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技术手段、基础设施正齐头并进。
产业链企业竞逐低空赛道
本届展会,不少产业链企业带着最新产品亮相。
云路复材是一家碳纤维复合材料公司。7月9日,云路复材与小鹏汇天达成合作,双方将在飞行汽车轻量化领域强强联合,围绕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三维编织智能装备和先进工艺研发、生产及产业化应用开展深度合作。
“小鹏汇天预计在2026年实现量产。作为供应商之一,我们今年就要完成产品的定型,并为量产阶段做准备。”云路复材相关负责人介绍。
天成自控从事车辆座椅和航空座椅的研发、销售、生产及服务,在亚洲、欧洲及北美设有五大研发中心。公司全资子公司获得EASA和FAA双重适航认证,是空客、波音的合格供应商。
天成自控乘用车商务总监马楠表示,航空座椅追求极致轻量化,“比如,这款eVTOL航空座椅重量可能只有八九公斤”。而汽车座椅则更注重经济性和通用性,在设计上虽然也有轻量化的考量,但不会像航空座椅那样极致追求轻薄。
积极切入低空赛道的还有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展会上,吉利旗下低空出行科技公司沃飞长空宣布,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富维股份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同时发布其eVTOL产品AE200的全新座舱“智能灵动舱”。
轻量化、低能耗是关键
马楠介绍,eVTOL等新型航空座椅处于研发阶段,预计在未来一两年内,头部企业可能会拿到适航证等相关证书,座椅开始逐步进入量产阶段,大量量产还需要一些时间。“由于飞行器的整体复杂性和安全性要求,航空座椅作为独立产品单独量产也有难度,须经过严格的验证过程。”
目前,航空座椅主要比拼的是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而非价格优势。普通厂商进入航空座椅领域存在较大难度,原因是欠缺相应的碳纤维加工、铝合金加工等资源和技术实力。“天成自控已获得峰飞、沃飞长空等头部eVTOL制造商的座椅订单。”马楠说。
参展企业NSK轴承是一家从事轴承开发的公司,2024年成功开发出eVTOL用燃气轮发电机轴承。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的产品已应用在一些成熟的无人机上。但在定制化方面,因为每家客户要求不同,会有一些定制化的元素,“主要还是看甲方的需求和要求”。
业内人士表示,无人机制造商对产品的需求包括轻量化、低功耗以满足续航要求,以及适应不同环境的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未来相关业务可能会有较大发展。
此外,随着无人机产业蓬勃发展,无人机反制技术的发展空间也不断扩大。“我从2016年开始接触这个行业,行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随着大企业的加入,市场迅速扩大。”鉴真防务相关负责人表示,低空安防需求广泛,公司在各地都有布局,“目前海外市场做得较少,但不排除拓展相关业务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