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晚,宝立食品发布公告称,持股5%以上股东上海厚旭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厚旭”)因自身资金需求,拟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12000300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
公开信息显示,上海厚旭是宝立食品的第四大股东。宝立食品董秘办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上海厚旭也是公司的原始股东。
记者注意到,这一次已经是上海厚旭第四次减持宝立食品。早在2024年2月24日,宝立食品公告称,上海厚旭本次减持计划实施完毕,合计减持13164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3%,减持总金额2756.98万元。在2024年年底以及2025年年中,上海厚旭又抛出两次减持计划,不过在减持期间内未减持公司股份。
宝立食品董秘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股东可能根据自己的一些规划,来进行减持计划的披露。
上海厚旭的主营业务是股权投资,早在2017年便参与投资宝立食品。在宝立食品IPO之前,上海厚旭持有前者超10%的股权。
截至此次减持,上海厚旭仍持有宝立食品的6.25%股权,均为IPO前取得。若此次减持顺利,上海厚旭持有宝立食品的股权或将降至5%以下。
上海厚旭与我国知名消费品私募投资机构厚生资本关联密切。在厚生资本的官网上,宝立食品作为其产业升级的投资案例在列。
天眼查显示,上海厚旭的法定代表人为李惟谨。后者也是厚生资本的董事总经理。截至目前,上海厚旭只投资了宝立食品一个项目。
粗略估算,上海厚旭已经陪伴宝立食品成长近8年时间。知名财税审专家刘志耕告诉记者,股东减持通常被视为利空,但也不绝对,还需结合减持的原因、规模及市场环境综合判断,但在短期内引发股价一定的波动也是正常的。
“上海厚旭在持股8年后减持,属于正常的资本退出节奏。创业投资通常具有‘募投管退’的闭环逻辑,其存续期一般为7至10年。当基金接近存续期末时,投资机构通过减持之类的方式实现资本循环和收益变现,是行业内的常规操作。”刘志耕说。
截至11月18日收盘,宝立食品报收15.18元/股,下跌2.63%。
事实上,对于宝立食品来说,其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营收21.33亿元,同比增长10.50%;归母净利润为1.92亿元,同比增长10.59%。第三季度,该公司复合调味品、轻烹解决方案、饮品甜点配料收入分别同比增长9.7%、25.0%、3.7%。
宝立食品最初属于餐饮供应链企业,主营产品为复合调味料,服务客户有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德克士、汉堡王、达美乐等。后业务拓展至饮品甜点配料,客户包括喜茶、大希地等。2022年,宝立食品通过收购空刻意面布局轻烹解决方案业务,正式切入C端市场。
国信证券在研报中提到,宝立食品B端业务深度绑定西式快餐龙头,未来有望继续受益于餐饮连锁化、标准化的行业趋势;C端空刻品牌则依托研发和供应链能力向多品类的轻烹解决方案平台升级。
不过,宝立食品的盈利能力略有下滑。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净利率为10.03%,较上年同期下降0.13%。而在2021—2024年前三季度,宝立食品的净利率分别为13.02%、11.28%、13.92%和10.15%。
具体到今年第三季度,该公司毛利率为32.55%,同比上升1.27%,环比下降2.13%;净利率为10.76%,较上年同期下降0.31%。
河南一家布局轻食业务的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空刻意面所属的轻烹赛道在这两年出现了很多新品牌,大多采用代工模式,走线上渠道。不过,在意面的细分赛道,空刻意面属于绝对的头部品牌。
该人士表示,宝立食品布局C端业务,更多依赖于空刻意面。空刻意面最初属于“网红”产品,更多在线上布局。宝立食品要想寻求更多增量,应该进行全渠道布局。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也提到,轻烹赛道扩容源于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对便捷、健康饮食需求提升。意面赛道竞争程度逐渐加剧,众多品牌涌入。空刻意面有必要全渠道布局,线上可扩大覆盖面,线下能增强消费者体验与品牌认知,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
事实上,早在2023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宝立食品就表示将会继续深耕轻烹赛道,完善线下销售团队架构,拓展全国经销商布局,加大线下渠道渗透率,从一线及准一线核心城市向周边下沉渠道深耕。
不过,宝立食品的经销商数量变化波动比较明显。在2024年第四季度,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该公司新增经销商数量分别为-34、3、38、14个。
宝立食品董秘办工作人员并未向记者透露该产品在线上线下的销售占比。该工作人员提到,公司正在努力进行线下渠道铺设。
“C端市场容量广阔,消费群体庞大,潜力巨大。不过在市场竞争上,C端竞争激烈,品牌众多,需不断创新营销与产品。宝立食品应增加C端业务品牌数量和品类。一是自主研发,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开发新产品;二是并购,收购有潜力品牌快速拓展业务;三是合作,与知名品牌或企业联合推出新品,借助双方优势,丰富C端产品线,实现BC双轮驱动更好发展。”詹军豪说。
宝立食品董秘办工作人员表示,对于C端品牌的收购计划,目前暂无可披露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