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间,中国移动物联网产业发展迅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5年上半年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共发展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28.31亿户,对比同期四家电信运营商(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与中国广电)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18.1亿户。这也意味着,我国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已比移动电话用户多出约10亿户。
在三年之前的2022年8月,我国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首度达到16.98亿户,首次超过移动电话的16.78亿用户,此后不断拉大差距。三年间,这一差距扩大至10亿户,移动物联网终端数量增长率达到66%。
公开信息显示,移动物联网终端,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接入物联网平台的各种设备。这些终端能够进行数据采集、传输和控制,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智能连接和交互。其中,移动通信网络主要包括面向低速率应用的NB-IoT(窄带物联网)、面向中速率应用的4G LTE Cat1网络以及面向高速率和低时延应用的5G Redcap网络。
同时,日前由中国信通院牵头的半官方产业机构——移动物联网发展方阵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25年4月,我国移动物联网终端占移动网络终端连接数比重达60%,且应用于公共服务、车联网、智慧零售、智慧家居、工业制造等领域的规模分别达10.2亿、4.8亿、3.8亿、3.4亿和1.1亿,成为产业应用的主要领域。
对此,瑞恒达研究院产业分析师王清霖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我国基础网络设施的愈加完善及高覆盖度,以及AI与生成式大模型技术近两年来的高速发展,成为共同推动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规模近三年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而随着官方顶层设计和资金支持,我国移动物联网产业的高增长前景仍可预见。
受益移动网络演进
回溯我国移动物联网产业的发端,最早可追溯到2G与3G时代的M2M(Machine to Machine,即“机器对机器”)技术应用,但由于彼时该技术集中于工业生产线,市场规模有限,连接成本高昂,且许多工业巨头鉴于商业竞争所使用的技术标准并不统一,因此,产业在此期间长期处于概念探索和零星试点阶段。
直到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首度明确了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自此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才开始加速布局,将M2M业务独立运营,尝试推广至更多应用场景。
2016年,全球通信标准组织3GPP正式冻结NB-IoT(窄带物联网)标准,为移动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17年工信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NB-IoT网络实现全国普遍覆盖,连接数突破2亿。
此后,三大运营商全面发力,大规模建设NB-IoT网络,并在智能抄表、共享单车、智能停车等领域迅速普及应用。彼时担任GSMA大中华区战略合作总经理的葛颀曾评价道,NB-IoT的出现,解决了物联网大规模连接中最核心的成本和功耗痛点,是真正意义上的“杀手级技术”。
与此同期,针对中速率物联网市场,中国厂商积极推动4G Cat.1(LTE Cat.1)的应用,成为车联网、POS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重要选择。《爱立信移动市场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蜂窝物联网连接数已突破17亿,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绝大部分增量。
进入2021年,5G凭借其高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特性,为移动物联网拓展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尤其是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城市、远程医疗等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
“5G与物联网的融合,不仅是连接数的增长,更能赋能千行百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如此强调,to B(面向企业应用)将成为5G时代的重要场景,而移动物联网终端正是其重要载体。
直到2022年8月,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物超人”(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超过人联网终端连接数)的国家,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对此曾评价道,“物超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物超人”初步体现了我国物联网的规模效应,也将为产业下一步快速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AI成为关键推动力
实现“物超人”后,中国移动物联网产业规模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加速通道。对于过去三年移动物联网终端狂飙似的规模增长原因,业内人士认为,生成式AI革新浪潮、基础网络大规模铺设、终端成本持续下降是三大最主要的原因。
Omdia电信战略分析师杨光认为,过去三年生成式AI的出现,以及大模型嵌入,极大优化了移动物联网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面对海量繁杂的物联网数据,AI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让移动物联网终端的处理效率大为提高,这也使得各行业对于移动物联网终端的需求快速增长。
以工业制造为例,记者在2024中国国际工博会上了解到,通过对生产线上各类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分析,AI能预测设备故障,提前安排维护,避免停机损失。如GE公司利用AI分析工业设备数据,将设备整体运行效率提高了10%—20%。
这一深度融合,也催生形成了AIoT(智能物联网)新业态。Research And Markets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AIoT市场规模已达132.6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增至415.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33%。
除了AI的推动,移动网络的普及也为移动物联网应用筑牢了高速连接底座。记者注意到,自2019年以来,NB-IoT、eMTC等低功耗广域网(LPWA)技术与4G/5G网络协同发展。其中,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NB-IoT基站已超过100万个,网络覆盖率达到95%,实现了对主要城市及乡镇以上区域的连续覆盖。
同时,财报显示,受益于按需扩容策略和运营商资本支出优化,三大运营商累计投资269亿元用于NB-IoT基站建设,基站总数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300万个。
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5G基站总数达到455万个。移动物联网发展方阵指出,这代表我国面向不同行业应用需求的差异化接入能力已经夯实,多网协同发展、城乡普遍覆盖、重点场景深度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格局基本形成。
此外,随着芯片与模组技术成熟,国产厂商不断扩产,IoT模块出货量快速攀升。IoT Analytics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蜂窝物联网模组出货量同比增长23%,其中中国厂商占据近60%的市场份额,有力推动了产业链规模化效应。
完备产业链生态初成
随着终端设备的大规模普及,中国移动物联网产业的上下游生态也在日渐繁荣。移动物联网发展方阵指出,我国已形成涵盖芯片、模组、终端、设备、服务等环节的完整移动物联网产业链,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在基站、核心网设备等领域具有整机制造优势,在模组、终端等产业环节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
在产业链上游,芯片作为物联网终端连接网络的“心脏”和“大脑”,国产化趋势已经日益明显。通信分析师周桂军告诉记者,早期中国的物联网芯片市场主要依赖进口,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大力扶持,国产物联网芯片厂商迅速崛起,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华为海思、联发科、紫光展锐、中兴微电子等头部企业在物联网芯片领域已经能够独当一面。
以中国移动为例,其2023年发布首颗基于RISC-V开源架构的LTE-Cat.1芯片,填补了国内空白,该芯片针对中速移动场景,相比传统4G模组成本降低30%,功耗减少50%,有力推动了共享单车、物流追踪等领域的发展。同时,其推出的蜂窝物联网芯片,支持 700MHz黄金频段,提升了复杂环境下的连接稳定性。
同时,在模组环节,Counterpoint分析数据显示,2024年,世界六大模组厂商中,移远通信、广和通、日海智能、美格智能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占据四席。其中,移远通信持续领跑,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33%上升至2024年的37%,2024年营收达186亿元,增速34.1%。
位居中游的网络运营商则是移动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力量。据移动物联网发展方阵统计,2024年我国移动物联网综合收入达452.71亿元,其中,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分别贡献50.19亿元、262.99亿元、139.53亿元,直观地反映出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而在下游应用领域,移动物联网发展方阵指出,目前在公共服务领域,10.2亿终端设备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车联网领域4.8亿终端推动自动驾驶与智能交通加速落地;智慧零售、智慧家居领域的3.8亿和3.4亿终端,重塑消费与生活场景;工业制造领域1.1亿终端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王清霖认为,整体来看,我国移动物联网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完整闭环,各环节协同发展。但目前移动物联网的成本较高、使用效果不稳定、使用场景未能商业化等问题依然明显,未来特别需要强化数据、算法等隐形逻辑规范,优化商业模式探索(特别是追求商业盈利),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但总体来看,随着5G演进技术如RedCap、5G-A以及AI技术的深入应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移动物联网产业链将进一步拓展应用边界,并迎来更大的规模化增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