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陈燕青
在监管层的政策推动下,今年以来并购重组市场持续火热,年内上会家数同比去年全年大增近1倍。从今年并购重组案例来看,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成为主流方向;从行业来看,信息技术、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硬科技”行业并购标的较多,市场对未盈利资产的包容度提升。从支付方式来看,定增、可转债、现金等各种支付工具更为多样化。业内人士认为,并购重组正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战略协同、科技创新将共同塑造新一轮高质量并购浪潮。
上会家数大增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重大并购重组上会次数为29次,28家公司顺利过会。其中,罗博特科首次上会被暂缓表决,二次上会通过。
数据还显示,去年全年仅有15家公司重组上会。其中,只有宁夏建材1家公司重组上会被否,其余14家重组均过会。
从审核来看,今年交易所针对重组项目的问询主要包括:并购后能否对标的实施有效整合及控制、收购价的合理性、标的公司是否具有可持续经营能力等。
记者注意到,今年并购重组不乏借壳上市、吸收合并等经典案例。
5月,*ST松发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置入恒力重工100%股权的方案,获得证监会批复。7月,此次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公司正式退出日用陶瓷制品制造行业,全面转型为船舶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成为中国国内“民营造船第一股”。这也是A股近年来罕见的借壳上市案例。
9月,“南北船”合并历时一年正式收官。中国船舶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换股股东发行A股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中国船舶为吸收合并方,中国重工A股9月5日终止上市。重组后的中国船舶总资产超过4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上市船企。这也是A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案例。
去年,证监会发布“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更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今年5月,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在政策推动下,中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活跃度呈爆发式增长。
今年9月22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披露230单重大资产重组,有力支持了上市公司产业整合。
11月12日,上交所副总经理王泊在上交所国际投资者大会并购论坛上表示,“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沪市公司披露各类并购交易超过1000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115单,同比增长138%。
“硬科技”受青睐
“并购六条”提出,加大产业整合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头部上市公司立足主业,加大对产业链上市公司的整合。
从今年的并购案例来看,大多数为同行业或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如铝加工企业宏创控股拟收购电解铝生产商山东宏拓,华海诚科收购同行业龙头公司衡所华威,国泰君安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等。
从并购行业来看,大多并购标的集中在信息技术、半导体、机械设备、生物医药等“硬科技”行业。如芯联集成收购芯联越州,罗博特科拟收购德国高端光电子设备企业,恒为科技拟并购数珩科技,南京化纤拟收购南京工艺装备制造公司等。上述并购标的大多为具备“硬科技”特征的公司。
在新兴产业的并购中,不乏未盈利资产。根据记者梳理,今年以来收购未盈利资产的案例包括阳谷华泰收购波米科技、晶瑞电材收购湖北晶瑞、国科微收购中芯宁波等。
此前,已有部分公司收购未盈利资产获批。6月23日,芯联集成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芯联越州72.33%股权获并购重组委审议通过。
“科技创新企业估值是并购核心难题,尤其是未盈利企业的估值体系如何建立目前仍没有明确的共识,”北方一家券商投行高管表示,“个人建议可以通过市销率法、 现金流折现法、研发管线估值法等多种估值模型对收购的硬科技企业进行定价。”
此外,并购重组的支付方式更为多样化。除了主流的定增发行外,也有部分公司运用现金、可转债等其他支付工具。如五新隧装收购兴中科技、五新重工采用股权+现金支付方式;华海诚科收购衡所华威综合运用股份、定向可转债、现金的支付工具。
开源证券研究所所长孙金钜指出,并购重组正成为科创企业技术突破与资源整合的核心工具。适用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重组简易审核程序等并购重组新举措的案例有望不断落地,进一步助力提升科技企业竞争力,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