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长假,海南华铁(SH603300,股价8.71元,市值173.89亿元)的20多万名股东过得格外忐忑。9月30日晚间,公司发布公告称,子公司与杭州某公司此前签订的36.9亿元(含税)算力订单已正式终止。对于终止原因,公告解释为“原协议所涉交易及设备的市场环境与供需情况,较协议签署时已发生较大变化,且自协议签订以来,公司未收到任何采购订单”。同时公告明确,除双方仍需就原协议的内容、履行及解除事宜承担保密义务外,双方在原协议的履行或解除方面,不存在其他待解决的事项、争议或纠纷。
目前,市场仍存在诸多疑问:协议自签订至今已过去6个月,究竟是海南华铁未能按时完成设备采购,导致客户迟迟未下单,还是客户始终未下达采购订单,使得海南华铁无需进行设备采购?协议解除的责任究竟该由哪一方承担?协议所涉及设备的市场环境与供需情况,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保密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但信息披露同样是上市公司不可推卸的义务。尽管海南华铁在此前签订协议的公告中,已明确提示了诸多风险,但在不违反保密责任的前提下,公司仍需进一步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唯有如此,才能摆脱“信披不完整”的质疑,让投资者更充分地了解潜在风险,从而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对于海南华铁而言,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还关系到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首先,公司算力业务的“叙事逻辑”是否依然成立?在此次终止协议的最新公告中,海南华铁表示,“(合同终止)不会影响公司在算力领域的长期部署和战略规划,将继续推进算力业务落地”。但算力业务的落地,绝非仅凭口头承诺就能实现。今年6月,海南华铁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称,其在智算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稳定的设备交付能力及设备运维能力”,而此次大单终止的原因中恰好涉及设备采购问题,这不禁让人质疑:公司所谓的“稳定的设备交付能力”是否还能成立?
其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还关乎海南华铁在资本市场的声誉。此前,由于投资者看好公司的算力业务前景,在公司宣布算力业务布局后,其股价从5元出头飙升至10元左右,股东户数也从2024年底的4.61万户大幅增至今年二季度末的22.49万户。Wind数据显示,基金持股数量同样大幅增加,从一季度末的3161.2万股增至二季度末的7978.55万股。可以说,投资者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投入了大量真金白银。
笔者还注意到,海南华铁一直备受机构投资者关注。2024年至今,券商已发布至少53篇关于该公司的研究报告;今年以来,公司已接待4次机构调研,每次参与调研的机构数量均多达数十家。如果此次算力大单草草终止,公司却未能给出合理解释,那么未来海南华铁或许很难重新赢回投资者与机构的信任。
除了外部的投资者关系与市场声誉,算力大单的终止还与海南华铁核心技术及业务人员的权益密切相关。2021年,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截至2024年底,第三个行权期累计行权并完成股份过户登记的数量为220.14万股,仅占该行权期可行权股票期权总量的10.74%。核心技术与业务人员之所以不愿行权,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行权价(5.27元)与股价相差不大,行权后利润空间有限。而在今年2月公司股价大幅上涨后,截至二季度末,行权股份数量增至2004.4万股,占可行权总量的97.81%。
如今,若这些已行权的员工已完成股份减持,或许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回报;但如果尚未减持,就将面临利空消息突袭后股价下跌的损失,这对员工个人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同时也会严重挫伤公司的团队士气。更值得注意的是,海南华铁的实际控制人已从胡丹锋变更为海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司大量资产也已转移至海南,而算力业务尚处于草创阶段。公司上层的剧烈变动本就容易导致人心浮动,若此次算力大单搁浅事件未能得到明确说明,无疑将进一步不利于核心团队的稳定。
归根结底,海南华铁36.9亿元算力大单的告吹,不应是一起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事件,而应是一件可以清晰说明、透彻解释的重大事项。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公司员工,都有权获得一个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