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在创新药利好消息频传的背景下,医药行业的投资其实并未复苏。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A股共107家医药企业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其中,61家公司预告净利润盈利,46家预告净利润亏损,超过10家企业净利润亏损超亿元。
龙头业绩超预期
近日,医药研发外包服务(CRO)上市公司相继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其中行业龙头药明康德的业绩表现超过预期。7月28日晚间,药明康德发布2025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营收207.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64%;归母净利润85.61亿元,同比增加101.92%。同时,该公司还上调了全年业绩预期:2025年预期营收从415-430亿元调整至425-435亿元,持续经营业务增长率则上调至13%-17%。
这份“喜报”就像给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原本担心生物安全法案、贸易摩擦、美国处方药降价等利空消息的投资者们信心大增。7月29日,药明康德A股、H股分别涨7%、11%,同日,CRO板块全线爆发,平均涨幅达5.7%。
过去两年,在创新药融资疲软、地缘政治风险加大、股东减持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多家医药研发外包公司业绩在2024年迎来了暗淡时刻。CRO板块包括泰格医药、昭衍新药等在内的13家上市公司,2024年CRO板块整体营业收入165.36亿元,同比下降7.22%;归母净利润5.17亿元,同比下降78.88%。但是到了今年一季度,这些公司收入利润均呈现修复趋势。
作为创新药产业链的一环,CRO企业的业绩似乎是一张晴雨表,自开年以来,各大药企关于海外BD交易的新闻消息络绎不绝。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已达成超50笔全球合作协议,交易总额突破484亿美元。受此影响,以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美迪西、昭衍新药为代表的行业龙头在订单和业绩方面都相对迎来反转,目前已发布业绩的8家企业均实现盈利。
博腾股份提前扭亏。2025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5.5亿-16.2亿元,同比增长15%-20%,预计归母净利润0-3000万元,扣非净利润-1000万-1000万元。
近20家公司现净利首亏
Choice数据显示,在已经公布半年度业绩预告的107家药企中,首次出现半年度净利亏损的企业近20家,其中,万泰生物、济民健康、金域医学、东亚药业、南卫股份、珍宝岛、合富中国、润达医疗、联环药业、哈三联、德展健康、迪瑞医疗等都出现了业绩变脸。
疫苗行业的激烈竞争和价格战,让万泰生物录得上市以来首个半年报净利亏损的情况。预告显示,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1.3亿至1.6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扣非后亏损达2.3亿至2.6亿元。这也是万泰生物自2020年上市以来,首度出现半年度净利亏损的情况。
对于亏损原因,万泰生物称,主要是两大核心板块业务销售短期内承压。具体来看,疫苗板块受行业政策调整及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短期销售承压;体外诊断(IVD)板块受政府集采降价、检验套餐解绑等因素影响,在政策利好逐步释放、带动业绩向好之前,需要一段时间沉淀消化,短期内销售收入亦承压。
也有企业因为罚单导致业绩“变脸”。江苏联环药业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亏损3800万元至4500万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6288.79万元,同比由盈转亏。
除了国家药品集采、医保政策调整及海外市场竞争加剧等行业共性因素外,拖累业绩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个垄断罚单。6月10日,因与竞争对手以垄断协议形式变更、固定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价格,联环药业收到天津市市场监管委《行政处罚决定书》。具体内容为:没收违法所得1789.92万元,按2023年销售额8%计罚6162.72万元,结合宽大情形减免30%后,实际罚款4313.9万元,罚没款合计6103.82万元。该罚单直接导致公司二季度业绩承压,预计将直接减少2025年净利润6103.82万元。
下半年还有哪些热点?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事件超过50起,其中披露的合作总金额合计高达484.48亿美元,已经接近去年全年水平。那么,下半年这种BD(商务拓展)为王的趋势还会延续吗?
有业内人士认为,BD为王的逻辑不会轻易改变,预计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以延续。不过,伴随国内药企BD频率的增多,总交易金额的含金量将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则是BD交易首付款含金量的上升。
除创新药版块外,疫苗与CXO两大板块可能在下半年迎来持续反转。疫苗企业需求端的“去库存”即将结束,国产疫苗将不断突破外企垄断,国产替代节奏将加快。全球CXO行业的景气度正在回升,这势必会传导至国内CXO公司,比如行业公司上半年业绩预期向好就是最佳证明。
技术平台赛道可能迎来机遇。PD-1热潮已过,ADC和双抗是2025年上半年重要的交易品类,接替它们的极有可能是多抗平台、新型T细胞衔接器(TCE)平台等。中邮证券研报分析,短期内抗体偶联药物(ADC)、双抗领域的BD交易有望延续落地。中长期看,三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TCE、干细胞等平台产品BD有望快速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