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沐邦(即沐邦高科,SH603398,股价5.17元,市值22.42亿元)2024年年度报告中关于营收确认和差错更正、在建项目等内容,引发监管层追问。年报显示,公司2024年全年营收2.77亿元,同比减少83.24%,净利润亏损11.62亿元。
7月13日晚,*ST沐邦披露了对年报问询函的部分回复,揭开了其营收确认争议、关联交易问题及资金链紧张的多重隐忧。
针对上述回复,7月14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ST沐邦,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营收确认调整牵出内控漏洞,关联交易公允性引质疑
*ST沐邦2024年业绩波动背后,是两度会计差错更正引发的连锁反应。据回复文件,公司在2024年业绩预告披露后,对2024年前三季度多处会计处理进行了差错更正,核心问题集中在收入确认与关联交易定价上。
其中,玩具原料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变更尤为引人注意——公司将原本按总额法确认的收入改为按净额法确认,直接导致营收减少4698.98万元。
这一调整的根源在于业务实质的重新认定。回复函显示,*ST沐邦子公司邦宝科技作为潮汕地区ABS塑料代理商,下游客户多为中小玩具企业,采购模式为“以销定采”,由供应商直接发货给客户,公司并不实际控制货物,也不承担存货风险。会计师核查后认为,该业务中公司实际扮演代理人角色,按净额法确认收入更为合理。这一调整不仅影响了年度营收规模,还导致*ST沐邦玩具业务前十大客户结构发生显著变动。
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也成为关注焦点。公告披露,*ST沐邦子公司豪安能源向共青城奇峰销售硅棒时,因交易价格显著高于同期非关联方价格,且豪安能源直接发货至共青城奇峰的下游客户,两者销售金额相差1184.14万元,被认定为价格不公允。更值得关注的是,共青城奇峰实际控制人熊强与豪安能源原实际控制人张忠安为近亲属关系,而公司前期未将其列为关联方。最终,公司对该部分不公允收入进行冲减,并追溯调整了2024年半年报及三季报数据。
此外,公司光伏业务与客户约定的结算周期与实际账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合同多约定“款到发货”,但受光伏行业价格战加剧影响,下游客户资金承压,公司为维系合作给予1至12个月不等的信用期。不过,公司强调,2024年通过加强催款,应收账款从期初3.47亿元降至期末0.32亿元,且不存在虚构业务循环的情形。会计师事务所也证实,除已更正事项外,未发现其他不当收入确认行为。
资金链承压与项目减值交织,持续经营能力遭拷问
业绩低迷之外,*ST沐邦的资金状况与项目风险同样引发监管关注。
截至2024年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2.61亿元,其中7029.34万元处于冻结状态,而总负债高达25.99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73.58%。尤为严峻的是,债务结构中,流动负债20.65亿元,远超流动资产7.40亿元,短期偿债压力较大。
资金紧张的信号在现金流数据中尤为明显。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由正转负,为-2.17亿元;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达4.48亿元,同比不降反增。
这一矛盾背后,是采购模式与结算方式的双重变化。一方面,光伏业务硅料采购从贸易商转向颗粒硅供应商,后者多要求“款到发货”,现金支付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公司集中偿还了前期欠款,仅对南昌市国资供应链金融管理有限公司的应付账款就减少1.99亿元,进一步消耗了现金流。
筹资活动的频繁往来更凸显资金周转压力。2024年,公司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达25.05亿元,支付的同类现金26.12亿元。这些资金主要来自非金融机构借款,用于偿还到期债务、补充营运资金及项目投资。公司解释,因金融机构额度有限,非金融机构借款审批灵活、放款快,但期限较短,导致借入与偿还频繁。
项目投资的减值风险则进一步侵蚀公司资产质量。回复函显示,2024年,*ST沐邦对“二期年产3GW高效单晶硅棒建设项目”及“年产5000吨智能化硅提纯循环利用项目”分别计提减值3993.89万元、9565.74万元。前者因光伏行业价格下行,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后者则因试生产未达标,需升级改造,性价比优势丧失。
面对多重压力,*ST沐邦表示,已通过加强回款、优化采购策略缓解资金压力,并对内控缺陷进行整改。但在光伏行业持续调整、玩具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公司能否扭转经营颓势、化解资金困局,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