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绝味食品(603517.SH)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南监管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因2017年至2021年期间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公司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A股简称变更为“ST绝味”,9月22日停牌一天,9月23日起正式“戴帽”,股票价格日涨跌幅限制为5%。
自2024年6月被立案调查以来,绝味食品的股价就一直处于下跌通道。曾经的卤味巨头,如今为何会走到这般境地?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从行业龙头到被ST的跌落
绝味食品创立于2005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凭借独特的口味、强大的供应链以及高效的加盟模式,迅速在卤味市场中崭露头角,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其门店数量遍布全国,甚至走向了海外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中,卤制品绝味鸭脖是其拳头产品,绝味食品也因此被外界称为“鸭脖大王”。官网数据显示,其鸭脖原料消耗达到1万吨,零售规模超过60亿。
在资本市场上,绝味食品也备受青睐,该公司于2017年3月17日上市。股价一路攀升,市值一度高达数百亿元。
然而,2024年8月15日,绝味食品发布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于2024年6月7日决定对公司立案。该公告瞬间在市场中引起轩然大波,公司股价在次日开盘便一字跌停。
经过近16个月的漫长调查,2025年9月19日晚,绝味食品终于收到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经湖南监管局查明,2017年至2021年期间,绝味食品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占对应年度公开披露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8%、3.79%、2.20%、2.39%、1.64%。公司2017年至2021年各年年度报告未如实披露营业收入。
对此,湖南监管局拟决定对绝味食品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400万元罚款;对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戴文军给予警告,并处以200万元罚款;对时任公司财务总监彭才刚给予警告,并处以150万元罚款;对时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彭刚毅给予警告,并处以100万元罚款。
消息一出,市场一片哗然。曾经的行业龙头,如今被冠上“ST”,这让众多投资者和消费者大跌眼镜。
违规背后,业绩连续下滑
近年来,绝味食品的业绩持续下滑。2024年全年,该公司归母净利润2.27亿元,同比减少34%。今年上半年,其营收净利润延续去年双降的局面,营收同比下跌了15.57%至28.20亿元,净利润同比下跌了40.71%至1.75亿元。报告称,公司上半年营收下降主要系报告期内销量下降。
卤制食品销售是绝味食品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卤制食品销售收入为23.40亿元,占到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84.88%。
绝味食品主要依靠加盟店销售休闲卤制品,加盟店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然而,近年来绝味食品的加盟店正在持续减少。
窄门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绝味鸭脖门店开店数量开始减少。截至目前,绝味鸭脖门店数量为10725家。绝味食品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绝味食品内地门店总数为14969家。照此计算,近一年多来,其门店数量减少了4244家。
除了绝味之外,目前,煌上煌、周黑鸭的门店数量也在进一步缩减。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煌上煌的门店总数较去年底的3660家减少762家,为2898家;同期,周黑鸭的门店总数较去年底的3031家减少167家,为2864家。
门店收缩、业绩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卤味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周黑鸭、煌上煌等竞争对手不断发力,新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竞争对手通过推出新口味、拓展新渠道、优化供应链等方式,不断抢占市场份额,给绝味食品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从消费市场变化来看,消费者的口味需求日益多样化,对食品的品质、健康、安全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绝味食品如果不能及时跟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就容易被市场所淘汰。例如,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一些消费者开始倾向于选择低盐、低糖、低脂肪的食品,而绝味食品的产品大多以重口味为主,可能无法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业绩下滑,叠加被“披星戴帽”,曾经辉煌的卤味巨头,未来之路布满荆棘,是就此沉沦,还是能逆风翻盘?仍需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