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导览、表演、工业、赛事、康养——这是当前人形机器人厂商普遍在布局的商业化落地场景,但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下称“2025WRC”)上,《华夏时报》记者从众擎机器人的投资方—多伦科技处了解到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另一种可能性——大交通。“当你走进车管所,人形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你的预约信息,引导至指定窗口,另一台机器人完成车辆底盘自动扫描、VIN码核验,全程耗时较人工大幅缩短,数据直连交管平台杜绝人为差错。”多伦科技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2025WRC期间,众擎机器人展示了旗下人形机器人的多种拟人化技能,如跌倒自主爬起、精准落座、快速奔跑、跳舞等,这些技能背后是该公司在运动控制、视觉语言导航、环境感知、灵巧操作等方面的突破,多伦科技希望结合两家公司在技术、产业链等方面的优势,去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大交通领域的应用。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成本较高、相关技术及法律法规还不成熟,这一路径短时间内还难以实现,不过这种设想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进一步延伸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新的发展方向。
从投资到深度入局
不久前,众擎机器人连续完成Pre-A++轮以及A1轮融资,珠海星芯专项基金参与了其中的Pre-A++轮融资,这一基金由小鹏汽车作为基石出资人的星航资本与多伦科技共同设立,截至目前多伦科技间接持有众擎机器人1.57%的股份。
多伦科技投资众擎机器人的初衷,不单单是看好这个行业与这家公司,还基于该公司对“大交通”领域智能变革的判断。多伦科技公开表示,将通过本次投资提高其在驾驶、道路安全、交管等领域进行人形机器人二次开发及整机代工的能力,同时与旗下参股公司北云科技IMU业务形成互补,完善多伦科技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闭环。
为了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大交通领域的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多伦科技还成立了机器人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将重点攻坚人形机器人的“交通场景二次开发”,例如针对车管服务、查验检验等任务的动作库优化。
多伦科技官网显示,该公司在大交通领域深耕多年,围绕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三维虚拟仿真、物联网感知、北斗卫星定位六大核心技术,形成了以智慧车管、智慧驾培、智慧城市、智慧车检和新能源为主的五大产品体系。
而众擎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专注于通用智能机器人及行业场景方案,包括人形机器人和其它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创始人为赵同阳,前小鹏旗下机器人团队“鹏行智能”公司的创始人,其余团队来自中国第一批腿足式机器人研究与产业落地团队以及UC Berkeley、清华、普渡、港中文、北理工等高校。截至目前,众擎机器人已完成六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京东、宁德时代旗下的溥泉资本、银泰、中东资本等公司和投资机构。
双方在各自领域的技术与产业优势,是多伦科技设想上述场景的重要倚仗。“众擎机器人在关节模块、运动控制算法(如Sim2Real技术)等领域具备优势,其人形机器人的高动态性能为交通场景的适应性奠定基础,还具备‘硬件开源+生态分润’的商业模式。”多伦科技方面称。
宇树机器人因在春晚一舞成名,众擎机器人则是因为翻跟头与在街头跑步进入了大众视野。在2025WRC现场,众擎机器人显示了这些技能,从拟人化程度来看,其人形机器人走路、跑步、前空翻、跳舞的姿势要少一些卡顿的机械感。
至于多伦科技,“我们在车路协同、高精度定位及交通大数据领域积累深厚,旗下参股公司北云科技的多源融合精度定位与导航技术,可以为人形机器人在感知、控制、导航和稳定性方面提供实时的运动和姿态数据,确保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的平衡性、定位精度和动作执行的可靠性,通过与其他传感器协同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适应能力。”多伦科技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
一个长期的路径探索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慧交通行业前景预测与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达到2610亿元,较上年增长7.32%,并预测2025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将达到2871亿元。随着未来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这一市场势必将迎来更强劲的增长动能。
然而,智参智库特聘专家袁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在大交通领域的发展,从短期看依然有限。“由于人形机器人目前智能化程度不足,仅能适用简单重复的工作模式,面对复杂环境时的实时处置能力依然不足,而且使用和维护成本比较高,同时并不存在替代非人形机器人的必要性,相关的安全和责任界定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因此短期在运输、巡检、救援等大交通必须的场景并不具备大规模商用的能力,倒是由于亲和力较高,具备一定的适用性,在一些服务性的场景可以进行小范围试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应用无法实现。袁博进一步指出,未来在相关责任界定等法律法规完善的前提下,具身智能机器人能更好地适应现有环境,在持续提升智能化能力、完善复杂环境判断执行能力和动作协调性的体验前提下,如果使用收益能够显著高于成本,人形机器人在大交通领域会有更好的应用场景。
多伦科技方面也承认,现实挑战是成本与标准的双重瓶颈。“一方面来自商业化的成本压力,高精度关节电机、灵巧手等核心部件单价过高,需通过规模化生产降本;另一方面,行业标准缺失,交通场景下机器人应用的安全操作规范、责任认定机制尚处空白,需政企协同推进。”
好消息是,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定价在逐渐下降,未来成本方面的压力或许会越来越小。宇树科技不久前推出的R1定价3.99万元起,几乎是行业最低价,但日前众擎机器人又预告了一款售价3.85万元起的人形机器人,该公司的宣传点为“年轻人的第一台人形机器人”。
关于这样定价的原因,众擎机器人方面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普及度有待提升,较高的产品价格成为制约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该公司推出具备竞争力的定价策略,旨在打破市场价格壁垒,加速打开市场空间,扩大用户基数,培育市场需求,为行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市场竞争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全栈自研和高度国产化,才是众擎机器人敢不断拉低价格的根本原因。“在人形机器人的成本结构中,关节等核心零部件占比突出,可达整机硬件成本的60%至70%以上。众擎对核心部件进行自主研发,从电机、减速器、伺服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到整机装配流程,均通过自研实现技术闭环,有效规避了高价采购带来的成本压力。部分核心零部件在量产后成本显著下降,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成本的精准控制。”众擎机器人方面称。
另一方面,众擎机器人方面坦言,得益于大湾区成熟的机器人产业链配套,周边聚集了众多优质供应商,形成了高效协同的本地化供应体系,为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