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股权的司法拍卖(下称“法拍”)频现“无人问津”现象,流拍情况较往年明显增多。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已有52家A股公司的股权法拍遇到流拍,较去年同期增幅超八成。
上海中因律所高级合伙人钟建对记者分析,公司股权流拍,核心原因多为经营境况差、参拍门槛高、流动性不足、折扣率偏低等。
“无风险折价已成历史,精算风险成本方能捡到便宜货。”钟建表示:参与法拍股投资是“风险定价”的艺术,表面折扣不等于真实安全边际;建议产业资本聚焦协同赋能,财务投资者严守安全边际,规避可能被实施“*ST”、公司治理存在重大缺陷的高危标的。
四大原因致流拍增多
今年以来,A股公司的股权法拍颇为沉寂、流拍频发,不复过往“牛散”活跃参与的盛况。钟建认为,频繁流拍主要缘于四大核心因素。
其一,经营境况差。
记者统计显示,流拍股权对应的上市公司多为中小盘股,且面临个股乃至行业性发展压力,部分公司甚至存在退市风险。
数据显示,在52家公司中,有39家相关公司净利润亏损,5家同比大幅下滑,合计占比高达85%,整体财务状况堪忧。
从市值来看,52家公司平均市值仅55亿元,其中*ST华嵘、*ST节能等多家公司若经营持续无起色,未来将面临退市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ST华嵘持股5%以上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的4223万股(占总股本的21.59%)因无人出价流拍后不久,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随即启动了控制权变更筹划。
其二,参拍门槛高。
大额股权拍卖的保证金动辄数千万元。以顾家家居为例,其法拍股权2025年7月21日10时至7月22日10时进行的二拍,保证金达3455.85万元,起拍价为6.91亿元,最终因无人出价而流拍。
其三,流动性不足。
按照规定,通过司法拍卖受让大股东、董监高减持的股份,受让方有6个月或者12个月锁定期,这增加了投资人在二级市场无法及时处置变现的风险。
其四,折扣率偏低。
52家公司中,多家标的股权起拍价高于当日股价或折价幅度有限。
以ST岭南为例,公司股东尹洪卫所持7000万股无限售流通股,于5月20日14时至5月21日14时进行拍卖,起拍价1.71亿元,折合每股约2.44元,显著高于5月21日1.89元的收盘价,因无人报名而流拍。随后的二次拍卖虽将起拍价降至1.36亿元,但每股起拍价仍显著高于当日收盘价,再次流拍。
再看悦康药业,公司控股股东京悦永顺持有的2650万股,在2025年5月27日10时至5月28日10时进行拍卖,因无人出价而流拍。此次拍卖起拍价为13.73元/股,与5月27日13.97元/股的收盘价接近。
但到7月14日,该笔股权二次拍卖将起拍价降至10.98元/股,较当日收盘价24.36元/股大幅折价,最终吸引60人报名、533次出价,结果全部成交,且最终成交价仍较当日收盘价折价超20%。
用尽职调查“精算”风险
除上述因素外,长期参与法拍的投资者还会注重哪些方面?
北京盈科律所律师蔡振杰表示,投资者主要关注三方面:一是升值空间,即能否在二级市场实现变现或通过分红获取回报;二是行业前景,公司所处行业的增长潜力直接影响股权价值;三是流通性和透明度,投资者会重点关注股权是否存在质押、冻结等限制,以及是否存在优先债权或隐性债务,从而影响变现能力。
“流拍股权多集中于中小银行、券商或传统行业,且以小额、分散的股权为主,这类标的今年对投资人的吸引力普遍偏低。”蔡振杰称。
值得一提的是,法拍股权往往涉及不良资产处置,其背后通常存在债务纠纷、公司经营不善或法律诉讼等问题,加深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及前景的疑虑。
同时,法拍股权的尽调难度较高,潜在买家难以全面掌握标的公司的财务状况、法律风险或股权结构,容易因风险评估不足而降低参与意愿。
再加之,法拍股权多为自然人或中小股东持有的零散股份,持股比例低,难以对上市公司决策产生实质影响,进一步削弱了其吸引力。
针对有意参与法拍的投资人,蔡振杰提醒需做好两方面工作。
其一,开展全面尽职调查,深入了解标的公司的财务状况、债务明细、行业地位及法律风险,尤其要关注底层资产情况,以避免信息不对称风险。
其二,关注股权是否存在质押、冻结等情形,以及优先债权或隐性债务,防范无法变现障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案例:某上市公司经营良好,原实控人债务爆雷后其持股被冻结并进行法拍。但奇怪的是,六次拍卖皆以流拍告终。而该上市公司新实控人宁可通过大额定增方式增持也不愿意以法拍承接股权,背后的风险考量是:法拍股仍被冻结,且与原实控人债务纠纷绑定,一旦后续执行出现异议,股权过户、分红权都可能受限。
就股权法拍市场持续遇冷对于二级市场的影响,钟建分析认为:一方面存在估值下移风险,首轮流拍后二拍通常降价20%,有拖累股价的风险。另一方面,接盘方动机差异也会带来后续分化。产业资本接盘可能带来协同溢价,从而利好股价;而财务投资者可能快速减持套现,进而对市场带来抛压。
当前,A股股权法拍市场流拍案例增加,是注册制深化、退市常态化背景下,市场风险意识觉醒和定价体系趋于精细化的必然结果。
告别“无风险折价”的粗放时代,对标的公司质地、潜在风险的精算能力,以及对法律、财务尽调的严谨态度,正成为投资者参与这场“风险定价”游戏的新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