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晚间,ST华扬(SZ603825,前收盘价:9.81元,市值:25亿元)公告了来自北京证监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司及前实控人苏同等2人因未按规定披露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事项,以及少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导致相关定期报告存在重大遗漏和虚假记载,合计被罚1450万元。上交所也对公司及有关责任人予以公开谴责。这一事件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促使投资者重新审视公司的治理和未来发展前景。
当一家公司被查实存在财务造假行为,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错误,更是对整个市场信任体系的严重破坏。ST华扬的案例中,未按规定披露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事项,以及少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导致相关定期报告存在重大遗漏和虚假记载,这些行为背后反映出的是企业内部治理的混乱和对法律的漠视。
从业绩来看,ST华扬近年来的表现也令人担忧。2022年至2024年,公司已连续三年亏损,累计亏损达19.4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15亿元,同比减少56.5%,归母净利润-2.09亿元,同比下降103.44%,净利润率更是降至-34.34%的历史低位。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99.96%,同比激增23.0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公司在经营上的困境,也揭示了财务造假行为对投资者信心的严重打击。
作为一家在资本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司,ST华扬本应得到投资者信任,然而,其前实控人苏同组织、安排案涉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和少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事项,这些违法违规行为无疑是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广大投资者之上,严重践踏了法律红线与商业道德底线。其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更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了冲击。
北京证监局的处罚决定,以及上交所的公开谴责,体现了监管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的坚决态度。这样的处罚不仅是对ST华扬及其相关责任人的惩戒,更是对整个资本市场的警示。它提醒所有上市公司,任何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对于ST华扬来说,未来的路将充满挑战。笔者认为,ST华扬需要在合规经营、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整改,重建投资者信心。只有这样,ST华扬才有可能走出困境,重新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而对于整个资本市场而言,ST华扬事件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它警示着所有参与者,诚信是市场的基石,任何违背这一原则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