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中国经营报》主办的“2025中国矿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洛阳钼业公共关系高级总监周星在会上指出:“ESG不是一个短期项目,不可能指望立竿见影,需要长期的投入,这个成本在未来会带来持久的收益。”
ESG要坚持长期主义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矿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发展之中。
周星认为,矿业是高ESG密度的行业。正因如此,越是优秀的公司,越是希望持续发展的公司,就越重视ESG工作。“一定是把它作为一道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在他看来,ESG不是面子和品牌工程,而是事关行业能不能持续发展,公司能不能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作。
对于矿业这个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而言,ESG是企业能够长期发展的前提。“对于洛阳钼业来说,ESG一定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在矿业开发过程中,除了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也要遵循最高的环保标准,同时把价值更好地回馈当地的民众和社区,实现和谐共生发展。”周星说道。
此外,周星还提到,矿业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行业,一个矿短则开采几十年,长则开采上百年。“我们在刚果(金)投资了近100亿美元,一定要着眼长远,着眼未来,要有长期的思维,真正做到扎根在当地,落地生根。”
据周星透露,洛阳钼业在刚果(金)投资的TFM矿,自投产以来仅在社区方面就投入3.25亿美金。“这为我们在当地持续生产,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周星说道。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洛阳钼业起步于洛阳,现在已成长为一家全球性的资源公司。
“公司现在90%以上的资产、收入,接近90%的员工都来自海外。”周星说道。
在周星看来,中国矿企“走出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优势,二是中国制造的优势,三是中国的集体主义精神。
周星解释称,许多中国矿企是从低品位矿产开发的过程当中成长起来的,具备了低品位开发的能力。这种技术优势在海外资源富集的地方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矿业国际化本质上是产业链国际化的延伸。矿业开发产业链非常长,而一些基础设施落后的国家,缺乏基建能力和矿业设备、技术,这恰恰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
矿企具备了这些优势的同时,可以去能够发挥优势的地方——即基础设施和开发条件较差,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比如,在非洲、南美一些没有完整产业链的地方,中国企业可以大展宏图。“随着这些优势逐渐沉淀为中国矿企内在的能力,成为可以迁移、复制的平台化能力,未来我们在国际上还会有更大的竞争力。”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企业正在不断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周星表示:“刚果(金)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居民的收入非常低,2024年全国GDP是700亿美元左右。而洛阳钼业2024年在刚果(金)一年纳税就达17亿美元。这意味着我们有巨大的责任和义务帮助这个国家更好地发展,为当地的民众带去更多的回馈。”
“我们帮助刚果(金)社区修路、架桥、盖医院、发展农业,这些事情是扎扎实实做的,是长期坚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把ESG的工作变成公司持续运营和发展的基本底盘,成为应对风险和应对变化的坚实基础。”周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