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逐步迈入商业化落地初期,“拟人化触觉交互” 已成为突破其应用边界的核心瓶颈。柔性触觉传感器作为赋予机器人 “仿生触觉” 的关键核心部件,堪称人形机器人的 “电子皮肤”,凭借力觉、温度等多模态感知能力,为机器人搭建起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基础感知网络。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统计数据显示,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对柔性触觉传感器或电子皮肤的需求规模将达152.5万平方米,市场规模将达274亿元。
11月27 日下午,福莱新材(605488.SH)召开第三代新品发布暨投资者交流会,正式推出集 “柔性材料 + 芯片 + 算法 + 大模型” 于一体的新一代触觉传感系统。其首席科学家陈书厅在会上提出开创性的机器人 “第三大脑” 概念——触觉智能TPU,他表示:“电子皮肤绝非材料的简单叠加或单一传感器的技术堆砌,它是机器人感知世界的第一入口,是连接机械与生命的‘数据中枢’,更是赋予冰冷机器温度与感知的核心基石。”
据介绍,该新一代触觉传感系统实现三大核心技术突破:其一为 “芯感一体” 设计,通过在柔性传感器内部植入芯片,达成传感与数据处理的深度融合;其二搭载先进智能算法,使机器人对物体的交互从简单 “触碰” 升级为深度 “感知”;其三显著扩大有效感知面积,助力机器人获取更丰富、立体的触觉信息,进一步贴近人类皮肤的感知能力。
公开资料显示,福莱新材成立于2009年,2021年4月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主营业务聚焦功能性涂布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广告宣传品打印、产品标签标识及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公司自2017年起布局柔性传感器赛道,今年2月推出第一代触觉传感器;6月初发布的第二代产品已具备X、Y、Z三方向力矢量检测能力,可提供更全面的力学信息。在核心材料研发方面,公司主要致力于压阻式传感材料的机理研究与组分开发,与特斯拉等企业所采用的技术路线相符。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加速走向现实。特斯拉Optimus预计将于明年二季度建立量产线,目标在2027年实现百万台规模;小鹏的人形机器人也于11月正式亮相,引发广泛关注。在本次交流会上,投资者普遍关注福莱新材电子皮肤产品的订单落地进展。
陈书厅指出,当前机器人行业的核心痛点并非CPU算力不足或GPU视觉识别能力有限,而在于“手”的灵活性不足,尤其是在工具操控方面。机器人虽具备智商与视觉,却缺乏发达的“触感”,而触觉智能TPU的研发正是为了破解这一瓶颈。福莱新材的产品凭借“芯感一体”与“算法赋能”两大特点,为实现灵巧手的高精度操作与安全交互提供了关键支持。目前,公司已与国内外数十家客户建立合作,其中部分客户已明确提出百套以上的批量订单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投资者非常关注的在北美市场,福莱新材总经理李耀邦介绍称,北美市场的客户,特别是几家头部的人形机器人公司,更关注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寿命、信号漂移等,因为要为机器人大脑提供最可靠的数据。面对美国本土供应商,公司具有智能化产品和高效的供应链效率,具有很强的供应链优势。今年9月,福莱新材在美国加州设立了全资子公司 Apex Sensing LLC,在当地成立了商务和技术团队,成为少数在北美实现批量供货的电子皮肤公司。
与此同时,在上述投资者交流会上,福莱新材的再融资进展也受到市场密切关注。该公司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聂胜向投资者介绍,目前再融资项目推进顺利,本次定增所涉及的募投项目均紧密围绕公司现有主营业务展开。
今年9月,福莱新材发布公告,计划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07亿元,主要用于标签标识印刷材料扩产、电子级功能材料扩产升级、研发中心升级及补充流动资金等项目。
聂胜在回应投资者提问时进一步指出,公司将重点围绕“柔性触觉传感器、电子级功能材料、环保涂层包装材料”三大方向进行战略布局,持续挖掘新的盈利增长点,积极推动公司由涂布材料供应商向新材料研创者与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
具体来看,在柔性传感器业务之外,公司电子级功能材料正从传统胶带、离型膜逐步向光学保护膜等高附加值领域升级,目前已在开发OLED支撑膜、缓冲泡棉胶等显示面板材料,并成功实现UV减粘胶的量产;环保涂层包装材料业务近年来增长显著,为包装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公司烫画膜业务也保持快速增长,应用场景已从服装延伸至个性化消费等多元领域,尤其是海外市场增长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