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形机器人业务?最新落地订单进展如何?成为当下投资者关注的热点。
9月1日盘后,科创板机器人行业集体业绩说明会举行,天准科技、瑞松科技、步科股份、埃夫特、景业智能、奥比中光、中邮科技等科创板机器人概念股公司集中参会。
相较于5月的机器人集体业绩会,投资者对中美关税影响的担忧已经减弱,今年作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得到不少上市公司的确认,样机研发、场景验证、批量出货成为机器人企业共同着力的方向。
初步商业化
今年以来,具身智能公司大单不断,头部本体厂商都对未来销量给出乐观预测。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不久前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几年机器人出货量有望实现每年翻倍增长,甚至可能在两三年内突破百万台。
8月21日的智元机器人首届合作伙伴大会上,公司董事长兼CEO邓泰华预计,智元今年有几千台的出货,明年会有数万台。他还提到,希望未来几年达到每年数十万台规模。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640亿元。
下游链主的乐观预期和订单,正在拉动上游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厂商快速出货。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天准科技包含具身大脑在内的智能驾驶方案产品实现营业收入6,526.84 万元,同比增长125.39%,已占整体营收10.93%。
天准科技董秘杨聪透露,“人形机器人大脑域控制器产品,已与行业内多家头部客户签订订单,其中与某头部人形机器人客户持续深度合作,已取得其首批1400万元订单。”
此外,天准科技董事长徐一华表示,英伟达的Jetson Thor芯片刚刚发布,公司正在与多家头部客户一起推动该芯片的落地应用。
2025年上半年,奥比中光下游业务如机器人、消费级三维扫描、支付核验等实现较快增长,整体实现营收4.35亿元,同比增长104.14%,归母净利润0.60亿元,同比增加212.77%,从季度表现来看,已实现上市以来,连续2个季度净利为正。
奥比中光董事长黄源浩坦言,随着各类AI端侧应用的智能化升级加速,公司已成功迎来“经营拐点”。
不过,奥比中光首席财务官陈彬认为,机器人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初级机器人的“基本不动+重复执行”,逐渐发展到具备“行走+独立执行”的中级机器人,最终发展为具备“自主行走+自主执行”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尚处于发展早期,截至目前在公司主营业务中占比较小。
国产化提速
人形机器人从供应链来看,主要分为感知、决策、执行三大系统。此前记者从某人形机器人头部厂商处获悉,当前产业链国产化率已达八成以上,不过技术、成本尚需迭代。
步科股份董秘刘耘在前述业绩交流会直言,当前人形机器人已基本实现“从0到1”的功能演示,但要实现“从1到N”的商业化,需要考虑智能化水平、运动性能、可靠性与经济性等多方因素,零部件的进步是加速商业化进程的物理基础。
刘耘进一步称,“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有机会在这场全球竞赛中,不仅占据一席之地,更有可能成为引领者。”
记者获悉,步科股份在人形机器领域已经实现从小批量订单到批量订单的跨越,2025年上半年,公司人形机器人相关业务同比增长超过100%。
不过,刘耘坦言,与国际一流厂商相比,步科股份在品牌国际影响力及核心算法与材料等底层技术积累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需持续加强技术纵深和全球生态建设。
步科股份董事长唐咚透露,已在常州成立技术研究院,聚焦机器人核心部件技术的攻坚与储备,专门针对未来3到5年内可能出现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积极布局新型技术,筛选战略控制点。
上述参会的其他公司虽尚未涉足人形机器人业务,但均表示在积极研发筹备,适时入局。
瑞松科技董秘陈雅依称,公司暂未直接从事人形机器人相关业务,但将持续关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情况,储备相关技术,根据市场情况推出产品。
埃夫特董事长游玮透露,目前公司正在开发人形机器人样机和优化工作,2025年2月,发布了第一款人形机器人Yobot R1和Yobot W1,同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Yobot R2产品的迭代和研发,同时为响应市场柔性制造需求、加速通用技术底座场景验证,公司完成了单臂复合机器人和双臂复合机器人样机的方案设计。不过,公司开发的人形机器人尚未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
中邮科技董事长杨效良称,公司密切关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并积极探索其在智能物流领域的应用,暂无相关产品。董秘王江红补充说,其快递电商等客户在供包、拣选、搬运、装卸等场景都有无人化作业需求,公司将积极研究人形机器人在快递电商行业的应用。
景业智能董秘朱艳秋也表示,公司当前的研发重心仍在特种四足机器人等产品上,人形机器人方向目前仍在预研阶段。会持续关注产业动态,并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判断合适的切入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