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保持30%以上增速的国产血管介入龙头,在市场调整压力下艰难转身。7月14日,心脉医疗公告披露,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08亿—7.87亿元,同比减少0—10.00%;归母净利润为3.04亿—3.61亿元,同比减少10.52%—24.78%。这也是心脉医疗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半年度负增长。对此,心脉医疗解释称,业绩承压源于“2024年下半年市场环境变化及产品价格调整”。然而,这一表述背后,折射出更深层的经营隐患。在业内人士看来,心脉医疗的业绩预减,表面是价格调整的短期阵痛,实则暴露了依赖高价差渠道模式、战略摇摆于研发与市场间的深层矛盾。

市场调整:单一产品依赖的脆弱性
2024年上半年,心脉医疗还维持着26.63%的营收增速和44.06%的净利润增速,核心产品Castor分支型支架已覆盖1100余家医院、累计植入超2.5万例,贡献超37%的营收。但这种依赖单一产品的增长模式,在市场调整下迅速暴露风险。
2024年8月,国家医保局向心脉医疗下发公开问询函。问询函提到,国家医保局连续收到群众信访,反映心脉医疗Castor支架价格虚高问题。经初步核实并查询公开信息,心脉医疗Castor支架(200mm长度)出厂价格为5万元左右,经代理商供应医疗机构的价格超12万元,初步约谈后公司提出价格调整计划,但未改变价差显著超出必要范围等事实。此后心脉医疗回应称,将调整价格标准与行业内一致。
8月26日,国家医保局宣布,12家企业重新制定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价格,其中心脉医疗Castor支架报价不高于7.15万元,降价幅度为40.42%。
2024年四季度,心脉医疗单季归母净利润亏损5123万元,全年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14.43%,增速从2023年的42.74%骤降至负值。
医药行业分析师朱明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预降,本质上是这种单一依赖的延续。尽管新一代Cratos分支型支架于2025年3月获批上市,但新产品商业化周期长(临床推广需1—2年),且市场接受度尚未验证,短期内难以填补Castor的收入缺口。
心脉医疗的业绩承压,是高值耗材行业在市场重塑下的典型缩影。
从行业层面看,主动脉支架已成为医保集采的重点目标,2024年Castor的降价只是开始。
2025年2月,河北省启动胸/腹主动脉支架省级集采,市场预计价格或将再降10%—20%。而这两类产品占心脉医疗营收约七成,若集采落地将直接冲击其核心利润池。
更严峻的是,政策对“创新溢价”的监管趋严。尽管Castor属于全球首创技术,但医保局更关注流通环节加价合理性,而非单纯技术创新——这种导向下,心脉医疗过去依赖“高定价+渠道加价”的盈利模式已不可持续。此外,“技耗分离”改革削弱了耗材利润对医院的吸引力,间接影响产品入院速度。
转型阵痛:研发收缩与海外扩张的双重不确定性
面对压力,心脉医疗的战略调整呈现明显的短期化倾向,但效果未达预期。
2024年,心脉医疗研发投入同比减少34.9%,费用率从21.9%降至14%,研发人员缩减22%(从266人缩减至208人)。这一调整虽短期降低成本,但对依赖创新的高值耗材企业而言,可能削弱技术储备。尽管2025年心脉医疗有Cratos、Tipspear等新品上市,但Hector胸主动脉多分支支架等在研产品仍需2—3年临床周期。
海外扩张“量增质弱”,整合风险凸显。2024年心脉医疗海外收入1.64亿元,占比仅13.6%,对业绩贡献有限。更关键的是,2024年心脉医疗全资收购的欧洲企业Lombard Medical仍处于亏损状态,其核心产品Aorfix腹主动脉支架在欧洲市场被美敦力、戈尔挤压,协同效应尚未显现。
就研发收缩、海外扩张等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心脉医疗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应。
在业内人士看来,心脉医疗的业绩预减,表面是价格调整的短期阵痛,实则暴露了依赖高价差渠道模式、战略摇摆于研发与市场间的深层矛盾。短期来看,市场调整的影响仍将持续;中长期则需观察Cratos等新品能否打开市场、海外整合能否见效。但无论如何,对于依赖创新的高值耗材企业而言,研发投入收缩,可能埋下更大的长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