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迈威生物(688062.SH,股价57.60元,市值230.17亿元)开盘大涨,截至收盘涨停至历史最高价57.60元/股。
消息面上,公司再次递表港股IPO(首次公开募股),9MW3811注射液用于病理性瘢痕适应证的Ⅱ期临床试验申请获得正式受理,公司表示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启动入组。
9MW3811是迈威生物自研的一款靶向人IL-11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IL-11与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针对该药物的海外权益,今年6月,公司已与谷歌系抗衰老巨头Calico达成独家许可协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全球衰老干预市场投融资活动持续活跃。行业机构Longevity.Technology发布的《2024年长寿科技投资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衰老干预领域总融资额达到84.9亿美元,高于2023年的38.2亿美元,同比增长122%。
国内首个开发的IL-11抗体药物,进军病理性瘢痕适应证
近年来,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逐步由以前的广泛免疫抑制,进入到一个能精确调控特定炎症通路的新时代,白介素-11(IL-11)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在慢性炎症和纤维化相关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
以迈威生物的9MW3811为例,该药物通过高亲和力结合IL-11,有效抑制IL-11/IL-11Rα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从而干预纤维化相关疾病的病理进展。目前,该药物在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获准开展用于晚期恶性肿瘤和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并已完成澳大利亚及中国I期健康人试验。
在纤维化疾病领域,勃林格殷格翰(BI)的同类药物——IL-11抑制剂抗体BI 765423,也于2023年开启了I期临床。不过,迈威生物的9MW3811最近获批开展的Ⅱ期临床试验,是用于病理性瘢痕(HSK),包括增生性瘢痕(HS)和瘢痕疙瘩(K)。
资料显示,这种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由真皮网状层持续炎症引起的异常伤口愈合导致,增生性瘢痕通常局限于伤口边界内,而瘢痕疙瘩则会超出伤口边界向外生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0年,HSK全球发病率约为2500万人,中国约为740万人,且呈逐年上涨趋势,预计到2030年中国患者将突破1000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迈威生物是中国首个开发IL-11抗体药物的公司,9MW3811也是同靶点中首个将在临床上探索病理性瘢痕适应证的研发药物。
9月1日,记者自公司方面获悉,该Ⅱ期临床试验有望年底前启动入组,临床周期较短,有望快速获得人体POC(概念验证)数据。针对病理性瘢痕,临床前研究数据充分,靶点与疾病高度相关,药物治疗机理机制明确。
此外,迈威生物还在半年报中介绍了9MW3811在多器官纤维化疾病、晚期恶性肿瘤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病、衰老相关疾病干预、慢性炎症相关疾病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动物研究证明IL-11抗衰老潜力,但药物效果仍待验证
去年7月,《自然》杂志(《Nature》)发表了一项由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团队主导的突破性动物研究,该研究发现抑制促炎蛋白IL-11可显著延长小鼠寿命并延缓衰老,使小鼠中位寿命平均延长24.9%,雄性延长22.5%,雌性延长25%。
这让迈威生物的IL-11管线更受关注。今年6月,迈威生物将包括9MW3811在内的IL-11靶向疗法,在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区域内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许可产品的权利,独家授权给美国公司Calico,迈威生物可获得近端、开发、注册及商业化等里程碑付款,以及按许可产品净销售额计算的阶梯式特许权使用费,合计最高达5.71亿美元。
实际上,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全球抗衰老研究热度逐年攀升。今年5月,《经济参考报》发文称全球衰老干预市场投融资活动持续活跃,2024年衰老干预领域总融资额84.9亿美元,同比增长122%。
同月,《每日经济新闻》亦发布《抗衰老产业观察|75岁董事长亲自“官宣”入场,但抗衰老赛道还要闯这些关》的报道,报道提到国内的抗衰老临床试验数位居全球第二,是全球抗衰老产业中的活跃力量。不过,抗衰老产品的落地还面临受众观念待提升、原料许可严格、缺乏落地场景等挑战。
此外,根据毕马威今年4月的研报,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影响衰老的机制多达10个,抗衰老药物涉及的疾病领域非常广泛。尽管目前,全球仅有少数几家生物医药公司在抗衰老领域布局IL-11靶点药物,但多处于临床前或早期临床阶段,作为First in class(同类首个)药物,其临床试验还需要时间,药物效果和商业化表现也需要时间验证。
例如,Calico成立于2013年9月,由Alphabet(Google母公司)和Arthur D.Levinson(原基因泰克CEO,现任苹果公司董事会主席)共同创立,聚焦抗衰老创新疗法,但目前尚未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