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2025中国(广东)工业软件高质量发展大会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于广州白云区召开。会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大湾区十所高校共同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工业软件人才培养改革的联合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同时评选出工业软件人才培养十佳合作企业。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数字化、智能化是提升广东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引擎”。工业软件作为主要技术工具,是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多、技术门槛高,研发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尤为重要。
但工业软件开发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除了软件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物理、化学、制造、材料等方面的基础,需要深入理解相关的工艺过程和技术要求,以及大量行业知识和实验数据积累,对人才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工业软件人才培养面临多学科交叉、技术进步快等挑战,这给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严峻挑战。
此次发出联合倡议的10所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深圳技术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倡议指出,十所高校承诺将秉持“开放、协同、创新、共享”的理念,深入推进工业软件及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加快培养一大批“懂工业、精软件、善融合”的复合型工业软件人才。
据工业软件人才培养专家委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兼威海校区校长徐晓飞介绍,初步统计,去年启动的5所试点高校专业改造覆盖学生5500多名,累计启动91门结合国产工业软件的课程建设,教学覆盖6200多名学生,其中42门课包含国产工业软件实践环节,5900多名学生参与了各类涉及国产软件的实习实训。
目前,10所高校均已全面启动工业软件人才培养改革,共有超过40个专业同步开展培养方案优化改造,新建或改造课程超过300门,力推国产工业软件进课堂、进实验、进教材、进项目,年覆盖相关专业学生超万人。
在广东高校此次集体倡议的背后,科技教育携手成为重要推动力。除发布倡议外,经10所高校推荐,论坛还组织评选出了工业软件人才培养十佳合作企业。
其中,中望软件围绕校企合作,建立教育、研发、人力资源协同工作机制,为10所高校共提供超过4000节点的产品软件授权,保障了大规模、高并发的实验实训需求,合作开发改造超40门课程,26门已进入实施阶段。研发方面,拆分企业级攻关任务,以CAM开发、CAM测试、CAD测试等教学实践项目分发给高校。人才招聘方面则面向合作高校开设专门通道,一次性收到超过40份简历。
华为云围绕iDME根技术提供“课-师-训-赛-证”一体化方案,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建立虚拟教研室开发《工业数字主线导论》等3门核心课程;为试点高校开放运行态体验资源,免费提供设计态资源,沙箱资源随时开通体验,以及开发者技术支持;推出包含领域通识的通用数字主线能力认证和华为云iDME专项产品认证,并在华南理工大学诞生全国“首例”入门级认证,总体覆盖试点院校师生超过300人。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工业软件中心将真实项目委托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组织近百名学生参与进行CAD建模,计划制作1.5万个3D模型与40万元器件数据,实现“教学即生产”。
金百泽科技开放电子电路创新全场景,打造软硬一体工业软件产教实训平台,构建“课证融通、校企协同、真实项目驱动”的复合培养体系,与广东工业大学、东莞理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等联合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校企合作工作室。
此次倡议亦提到,为营造更完善的生态,希望更多的高校、企业积极加入进来,共同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建设跨校、跨区域的工业软件人才培养合作网络,交流改革经验、分享育人方法、共商发展路径,打破资源壁垒,探索共建、共享、共用模式,形成人才培养改革的强大合力。
随着更多高校的加入,将持续加强师资互访互聘与合作教学,联合开展教学研讨、师资培训、课程开发、教学竞赛与资格认定,建立敏捷开放的国产自主工业软件教育合作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