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9 09:12:02 股吧网页版
抢占窗口期!生物医药企业扎堆赴港IPO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唯珂

  医药行业下半年继续迎来港股IPO的密集动作。

  9月26日,南京英派药业、广东融泰药业同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A股上市公司博瑞医药也于当日公告,计划发行H股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其中,英派药业专注基于合成致死机制的精准抗癌药物研发;融泰药业聚焦院外医药服务,是中国院外医药市场第四大营销及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博瑞医药则以化学药物全产业链为基础,正从原料药业务向创新药领域转型。

  密集推进上市的背后,既反映出生物医药领域资本市场热度的回升,凸显港股作为医药企业融资平台的持续吸引力,同时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未来港股市场主要的问题仍是流动性考验。

  港股IPO持续发力

  从原料药红海驶向创新药蓝海,博瑞医药此次启动港股上市,旨在完善“A股+H股”双资本平台布局。

  根据公告,其H股发行规模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15%,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在研药物研发、生产能力扩建及国际化业务拓展。

  作为国内化学药物全产业链企业,博瑞医药已构建从起始物料、高难度中间体到特色原料药及制剂的完整业务链条,2023年原料药业务收入达8.85亿元,其中抗病毒类产品同比增长170%,业务韧性显著。

  近年来,博瑞医药在创新药领域的投入堪称孤注一掷。其核心在研产品BGM0504注射液(GLP-1/GIP双靶点激动剂)已完成2型糖尿病适应证Ⅱ期临床,减重适应证Ⅱ期临床亦已收官。

  截至2025年上半年,该产品累计研发投入达3.8亿元,占全部在研项目总投资的60%。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44.07%,占营收比例升至64.83%,其中创新药投入增幅高达604.93%。

  一款重磅药撑起一个IPO,英派药业递交港股上市申请,核心依托在于已进入商业化阶段的创新抗癌药物。

  该公司专注于基于合成致死机制的精准抗癌疗法研发,构建了全球范围内覆盖较广的DNA损伤修复通路产品管线,是全球少数同时拥有商业化阶段PARP1/2抑制剂与临床阶段新一代PARP1选择性抑制剂的企业之一。

  其核心产品塞纳帕利(商品名:派舒宁®)于2025年1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晚期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同年8月欧洲药品管理局受理其上市许可申请,预计2026年下半年在欧洲获批。

  在商业化推进方面,英派药业通过与华东医药子公司合作,截至2025年8月20日,塞纳帕利已进入超200家DTP药房,覆盖600余家医疗机构;9月该产品进一步获得医保谈判新药资格,计划参与2025年四季度医保谈判。

  此次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塞纳帕利的全球商业化推广,以及Wee1抑制剂、ATR抑制剂等多款在研产品的临床开发。公司核心团队中,董事长徐聪博士曾主导阿贝西利等重磅抗癌药物开发,首席科学官田野博士拥有二十年跨国药企研发经验。

  与前两家药企不同,融泰药业以院外医药服务商身份切入港股资本市场。

  据招股书披露,按2024年收入计,该公司是中国院外医药市场第四大营销及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为该市场第一大面向个人客户的同类服务商。

  图:融泰药业综合损益表

  其业务模式清晰,向上游药企或授权经销商采购产品后,通过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美团医药等B2C及O2O电商平台销售至个人客户,同时通过区域性销售伙伴覆盖基层终端,并向大型连锁药店供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业务流转链路。

  此次由中信证券独家保荐的上市申请,融泰药业主要计划通过港股融资强化数字化营销体系建设与供应链优化。

  机遇挑战并存

  三家企业同日推进港股IPO,并非偶然的集体行动。

  高特佳投资副总经理于建林此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美元进入降息周期,跨境投资活跃度显著提升,海外流动性改善正向国内传导,生物医药行业融资环境已实现实质性回暖。

  对企业来说,上市融资更是贴合自身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对于博瑞医药这类已在A股上市的企业,港股上市是拓展国际融资渠道、加速国际化布局的关键一步。目前其产品已销往全球四十余个国家,与梯瓦制药、Viatris等国际医药巨头建立合作,港股市场的国际投资者基础有助于提升其全球品牌影响力,为海外业务拓展奠定基础。

  英派药业则处于商业化初期,核心产品上市后,全球临床开发与市场推广需要持续的大额资金支撑。2024年11月完成的2.5亿元D++轮融资,仅能满足短期需求,难以覆盖长期投入,港股IPO恰好成为衔接研发投入与商业化回报的重要桥梁。

  融泰药业所处的院外医药服务赛道虽增长迅猛,但数字化升级与供应链建设需持续资本投入,且业务扩张过程中对流动资金的需求显著增加。在现有融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上市融资成为解决资金瓶颈、支撑业务持续增长的最优路径。

  港股市场对医药行业的制度包容性,成为吸引企业扎堆布局的重要优势。

  港股18A规则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为英派药业等尚处研发阶段的创新药企提供了早期资本化通道。对于博瑞医药这类已实现盈利的企业,港股则可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融资渠道与多元估值参照,助力企业对接全球资本。

  然而,港股市场的流动性短板也不容忽视。近期多位一级从业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IPO的热潮背后短期内一级市场仍然对生物医药行业的热情不够高。

  华南某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部分企业上市后,早期参与投资的天使轮投资者退出进度缓慢,资金回笼效率较低。且不少企业选择港股并非主动优选,而是基于自身资质、市场窗口期等现实条件的被动选择,核心目的是抓住当前资本市场回暖的机会推进资本化。

  更关键的是,大量股票在解禁后面临流动性不足、难以交易的问题。这一现象不仅直接影响投资者的退出效率与收益兑现,长期来看,还可能对企业后续的市值管理、再融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成为企业赴港上市后需应对的重要挑战。

  细分赛道的景气度差异,进一步推动了企业上市选择的分化。

  创新药领域,随着研发方向从me-too(同类仿制)向me-better(同类更优)升级,具备核心技术壁垒的企业更受资本市场青睐。英派药业合成致死机制抗肿瘤药物研发、博瑞医药的双靶点创新药,均符合市场对高临床价值资产的偏好,自然更易获得资本认可。

  于建林同时提醒,行业整体回暖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均能实现成功资本化。从中长期来看,港股医药股将呈现“强者恒强、弱者出清”的格局。具备国际化布局、核心技术壁垒与高效资本运作能力的溢价企业,有望维持较高的溢价率。而创新转型滞后、持续面临医保支付端压力的折价企业,估值可能进一步下探。

  因此,判断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终究要回归到价值本身。

  只有那些真正聚焦未满足临床需求、具备可持续研发能力与商业化潜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实现长期估值提升,而不是沦为“昙花一现”的资本过客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