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姑苏区,一片青砖黛瓦的苏式建筑群静立于香樟林中,这便是苏州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苏创投”)的总部所在地。苏创投以吴文化的细腻与韧劲,构筑起覆盖30条产业链的资本矩阵,培育着苏州构建“1030”产业体系(10大产业集群、30条关键产业链)的创新森林。
成立以来,苏创投新增合作基金规模超过1500亿元,新设母基金8只,直投项目超250个,其中超过70%的资金投向了苏州“1030”产业体系中的硬科技领域。目前,苏创投管理的基金总规模已超3000亿元,累计直接投资项目中,已有超60家企业成功上市。
网格化走访
做企业的“全天候合伙人”
“你们如何发掘出苏州的优质项目?”面对上海证券报记者的提问,苏创投总裁何鲲道出其中的秘诀:“在苏州,每年新增约1万家科技型企业。面对如此庞大的创新群体,我们有一套独特的‘网格化走访’机制。”
苏创投组建了近200人的专业投资团队,按照行业领域和地域划分,组成10个专项小组,对应苏州十大区县板块进行网格化覆盖。每个小组都深度扎根对应的区域,与经开区、高新区和经济大镇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
“我们要求每个投资团队不仅要懂金融,更要懂产业。”何鲲介绍,团队按照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重点行业进行专业化分工,每个团队都需要对其专注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产业洞察。“我们每年走访尽调企业超过3000家,从中筛选出约200个重点跟进项目,最终投资约100家。这种高强度的地面推进,确保不错过任何有潜力的创新种子。”何鲲说。
2023年,整个AI行业遭遇资本寒冬,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思必驰融资进程缓慢。“当时我们团队与思必驰进行了数十次深入交流。通过专业知识对思必驰项目进行评估,同时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向多家机构推荐思必驰,为思必驰搭建了与各大机构直接对话的平台,开拓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和合作机会。”何鲲回忆道。
作为企业的“全天候合伙人”,苏创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投后服务体系。这套服务体系涵盖六个方面:帮助企业搭建规范的公司治理框架,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经营层”权责体系;协助规范财务管理体系,统一会计政策,部署财务系统;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包括战略梳理、组织优化等;协助后续再融资,帮助企业打磨商业计划书,精准匹配投资方;支持企业上市及并购整合,帮助企业确定上市地点、对接中介机构;提供外部关系网络,帮助企业对接产业链资源与政府渠道。
何鲲介绍:“我们还定期开展‘向创始人报到’活动,为企业匹配专属赋能团队,并积极对接科技、工信、发改等政府部门和产业链资源,现场解决发展难题。”
此外,苏创投还推出“伙伴计划”系列活动,携市属一级国企的资源与优势,与市属金融国企、合作律所等“伙伴”,陆续走进苏州十个区县板块,为板块各类企业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服务。
精准滴灌
构建产业基金矩阵
在网格化走访的基础上,苏创投构建了一套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矩阵,为苏州“1030”产业体系提供全方位的资本支持。
“我们针对苏州重点产业链,设立了专项基金支持。”何鲲说。在生物医药领域,设立了规模50亿元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在数字产业领域,设立了30亿元的数字新兴产业基金;在新能源领域,设立了10亿元的新能源基金……2024年苏创投新设的基金中,70%为专项产业基金,每只基金都专注于单一硬科技细分领域。
目前,由苏创投管理的总规模超3000亿元的基金群,形成了完整的矩阵体系。在母基金层面,包括苏州天使母基金、苏州基金、苏州战新母基金以及各专项产业引导基金;在直投层面,则形成了姑苏人才基金、百亿人才基金等多元组合。
苏创投还不断深化与苏州十大区县板块的战略合作,组建工作专班深入对接板块科技、招商、发改、工信、统计等部门,通过合作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和业务团队下沉板块等方式,以及板块国资投资机构,建立已投项目、拟投项目、跟踪项目等方面的共享、互荐机制,推进各类数据与投资、招商业务融合应用。苏创投成立以来,与十大板块深度合作设立并管理了总规模355亿元的16只基金,实现政府资源直通、区域联动的立体化项目开发体系。
“我们与各板块合作设立的太湖湾产业发展基金、光子产业基金、空地网联基金等,都是针对当地产业特色量身定制。”何鲲表示,这种深度绑定模式有效促进了区域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产业人投产业”
链主基金重塑产业生态
在网格化走访和基金矩阵的基础上,苏创投进一步创新推出链主基金模式,推动苏州产业生态向更高层次发展。
截至2024年末,苏创投与博瑞医药、科沃斯等8家上市公司及行业龙头联合发起设立8只链主企业基金,总规模达22.8亿元。这不仅是一组数字的突破,更标志着苏州产业投资进入了以“产业链思维”为主导的新阶段。
“链主基金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赋予链主企业充分的投资决策权,让最懂产业的人来投产业。”何鲲表示,这种模式实现了从“资本找项目”到“产业选项目”的转变,形成了“产业人投产业”的精准匹配机制。
在实际运作中,链主基金展现出双重价值闭环。一方面,龙头企业通过投资上下游企业,强化了自身供应链韧性,获得了技术创新外溢;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更获得了宝贵的订单机会、技术指导和行业背书。“这不仅仅是财务投资,更是产业共同体建设。”何鲲说。
何鲲举例表示,博瑞医药链主基金就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该基金专注于创新药产业链的早期项目,博瑞医药不仅投入资金,更开放其研发平台和商业化网络,为被投企业提供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支持。
在吴中区,链主基金的集群效应更加显著。围绕科沃斯、绿的谐波等链主企业,这里已集聚超千家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在物理空间上邻近,在产业生态中协同,形成了1+1﹥2的聚合效应。”何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