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7月22日电(记者刘玉龙、闫鹏)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公司挂牌上市,科创板鸣锣开市。六年来,科创板有效发挥改革“试验田”功能,深化发行、上市、交易等各项制度机制创新,寒武纪、中芯国际、百济神州等一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硬科技”企业崛起。
业内人士认为,伴随配套政策的落地和改革的持续推进,科创板市场正在成为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创新引擎和平台。当前,科创板改革“再出发”,探索更多包容性的制度设计,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经验、创造条件,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迈向新台阶。
——从“试验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田”
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试验田”,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硬科技”企业,建立了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制度、灵活便捷的股权激励等制度,板块定位和制度设计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图为2019年至今科创板公司家数及IPO募资规模数据来源:上交所
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589家,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科创板上市公司成长性良好,以2019年为基数,近5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8.7%和9.1%。
受益于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科创板已有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1家转板上市企业。2024年,微电生理、百利天恒等首次实现扣非前后净利润均为正值,科创板目前累计22家公司实现“摘U”。
六年多来,这片“试验田”逐渐成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田”,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形成示范和集聚效应,推动构建以行业“链主”企业为引领、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矩阵式产业集群。
以集成电路为例,科创板集成电路上市公司达120家,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软件等产业链各环节,汇聚了中芯国际、中微公司、沪硅产业等主要行业龙头,逐步形成链条完整、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推动提升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化水平。
科创板上市公司“新质”的背后是成色十足的“含科量”。上交所数据显示,2024年科创板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6%,持续领跑A股各板块,其中107家公司连续3年研发强度超20%。35家科创板公司在细分行业或单项产品上排名全球第一,124家公司排名全国第一。

图为2019年-2024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情况数据来源:上交所
“开市六年,科创板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科创板通过设立多元化的上市标准等,为不同成长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和资源配置,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上市,提升了资本市场活力。同时,通过实施差异化监管,优化交易机制,丰富产品工具,吸引更多长期资金进入市场,改善了资本市场生态,形成了科技与资本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申万宏源研究新股策略首席分析师彭文玉表示,科创板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优化投资者结构、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深化制度型开放等方面持续发力,并为全市场的深化改革树立了标杆、积累了经验。其“试验田”到“示范田”的转变,是我国资本市场迈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
——持续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
从无到有的注册制、包容性更强的上市标准、引入做市商制度提升流动性、“科创板八条”健全一系列制度机制……每一步改革,科创板都在努力为“硬科技”企业打造更高效的成长环境。
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之际,科创板继续发挥示范效应,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1”是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6”是在科创板创新推出6项改革措施,包括对于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企业,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面向优质科技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等。
“科创板‘1+6’政策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不仅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投资者开拓了新机遇,相信未来科创板将释放更大活力,有效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广发证券副总经理、投行委主任委员胡金泉说。
近日,上海超硅、兆芯集成等多家未盈利企业申报科创板IPO得到受理,北芯生命、禾元生物等IPO企业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过会。迄今,已有20家选择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生物医药企业先后上市,其中16家为创新药企业,3家为疫苗企业,1家为高端医疗器械企业。
当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正逐步从“研发投入期”迈入“商业化兑现期”。上交所数据显示,2024年前述20家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43.39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4家公司营收超过10亿元,艾力斯、神州细胞等公司推出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的重磅单品,实现从上市前的零收入到2024年度营收分别突破35亿元、25亿元。
“今后对未盈利企业申报科创板IPO,建议设置差异化信息披露要求,例如重点披露其盈利能力的可预期性与可验证性,核心技术的领先性与真实性等,除了财务数据外,可强制其按季度披露技术里程碑,如研发管线进度、核心客户订单、核心专利等。”中信建投证券策略分析师夏凡捷说。
——持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科技创新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这也对加快构建与之相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也成为监管部门的重点工作。例如,在今年年初部署工作要点时,中国证监会提出:“研究制定更好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安排,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改革”。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进一步介绍了改革要点:“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板块层次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差异化的安排,促进市场资源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集聚”。
伴随科创板“1+6”政策举措落地,市场对深化创业板、北交所改革充满信心。
夏凡捷表示,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经验已全面落地创业板、北交所,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和询价转让制度也推广至创业板。科创板向全市场输出制度经验将保障创业板、北交所改革顺利推进。
关于下一步改革重点,夏凡捷建议,进一步优化创业板上市标准,形成差异化审核机制,同时优化并购重组支持政策,推动产业链整合。北交所要着力引入中长期资金,提升市场活跃度。
“深化创业板和北交所改革应借鉴科创板经验,根据各自定位细化发行上市标准。”田轩说,创业板重点支持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结合市值、收入、研发等指标丰富上市标准,更好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要简化审核流程,强化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
田轩还建议,不同市场板块应根据科技型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建立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债券融资、可转债、知识产权质押等拓宽北交所企业融资渠道,通过税收减免、投资期限延长等政策激励长期资金投入,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优质企业跨板块流动,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实际上,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不仅是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推动市场运行“稳”与市场功能“进”并驾齐驱也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题中之义。
目前,在二级市场投资方面,科创板已形成了由宽基、主题、策略等指数构成的指数体系,其中科创50指数跟踪产品规模超1800亿元,已发展为境内“硬科技”投资首选的旗舰指数。在增强投资者回报方面,超六成科创板公司推出2024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年度累计分红总额388亿元,超290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2024年以来,科创板470家次公司推出回购、增持方案,合计金额上限近380亿元;91家次公司利用专项贷款实施回购、增持,合计金额上限近120亿元。

图为2019年-2024年科创板公司分红情况数据来源:上交所
业内人士表示,往后看,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要持续聚焦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着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市场体系和产品服务矩阵,统筹推进投融资综合改革和投资者权益保护,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加快构建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