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寒武纪(688256.SH)发布了今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第三季度营收为17.27亿元,同比增长1332.52%;归母净利润为5.67亿元。而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营收为46.07亿元,同比增长2386.38%;净利润为16.05亿元。
对于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寒武纪称是公司持续拓展市场,积极助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使得报告期内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从业务上看,寒武纪是国内主要的AI芯片公司之一,产品包括云端智能芯片、加速卡及训练整机和边缘端产品,芯片应用于云服务器、数据中心等领域。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8月底,寒武纪股价盘中一度达到1462元/股,超过贵州茅台(600519.SH),成为A股股价最高的个股。截至9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6.2万户,较2025年6月30日增加2.12万户,增幅达52.13%。
另外,寒武纪股东户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Choice数据,截至2025年9月30日电子行业上市公司平均股东户数为4.96万户。其中,公司股东户数处于0.5万—1.5万占比最高,为32.09%。
值得注意的是,“牛散”章建平第三季度持续加仓寒武纪,期内持股数量增加约32万股,截至第三季度末合计持股超过640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1.53%,对应最新市值达84.89亿元。目前,章建平已升至寒武纪第五大股东。
9月,寒武纪发布公告称,向特定对象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333.49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为39.85亿元。财报显示,由于向特定对象发行新股募集资金,寒武纪第三季度末总资产有所增加,达到125.92亿元,相比上年度末增长了87.44%。
不过,虽然营收录得增长,净利润也已转正,但寒武纪第三季度营收环比下降了2.4%,净利润环比下降了17%;研发占营收的比例也在减少。第三季度,寒武纪研发投入2.58亿元,同比增长22.05%,占营收的比例为14.95%,该比例相比去年同期减少160.57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寒武纪方面表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及算法的逐步普及,人工智能芯片受到了多家集成电路龙头企业的重视,该领域也成为多家初创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发力的重点。总体来看,人工智能芯片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技术迭代速度较快,技术发展路径尚在探索中,尚未形成具有绝对优势的架构和系统生态。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推出人工智能芯片产品,该领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寒武纪方面称,目前,英伟达在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中仍占有绝对优势。未来,公司将把握人工智能前沿发展路线,推动技术和产品的迭代优化,以适应更多商业客户对智能计算的差异化需求,同时抓住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进入各行业领域的战略机遇期,加大市场拓展力度。
10月15日,商汤科技与寒武纪刚宣布达成战略合作,重点推进软硬件的联合优化,并共同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这两家分别在AI软件与硬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企业联手,立即引发资本市场积极反应,截至当日收盘,商汤股价涨幅超过5%,寒武纪也上涨近4%。
日前,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出席由城堡证券(Citadel Securities)主办的活动时表示,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英伟达在中国人工智能(AI)芯片,即用于驱动大模型进行思考和计算的核心硬件的市场份额,已经从95%降到了0。
电子创新网创始人张国斌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寒武纪第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大涨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在第三季度也是美国英伟达H20获批在中国销售的时间点,但是H20在中国销售为0。而寒武纪销售收入大涨,这说明本土算力芯片已经成功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寒武纪作为国产AI芯片的代表之一,受益于这一趋势,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从而推动公司营收的增长。”
他还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市场对人工智能芯片的需求日益旺盛。寒武纪作为国内领先的AI芯片企业,其产品在云端、边缘端及终端设备中的应用不断落地,芯片产品获得更广泛的采用,为公司带来了大量的订单和收入。
“前三季度研发投入7.15亿元,同比增长8.45%,占营收比例从456%降至15.51%。研发投入占营收大幅度下降到合理的比例,说明寒武纪产品销售研发进入到成熟阶段,预计未来会有稳定的产品系列推出。”张国斌表示。
华鑫证券10月发布的一份研报称,随着未来寒武纪软硬件业务的协同发展,公司的AI算力芯片有望迎来更多订单,风险则包括AI需求不及预期、公司募投项目进展不及预期、客户集中度较高风险以及供应链稳定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