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零噪声”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十大创新技术交流会在上海举行。联影医疗在会上发布了“零噪声”高清低剂量成像、全景3D、集成式实时FFR和实时QCA、锥束CT定量灌注、自由呼吸、AI冠脉增强、腹部动态路图、uLingo智慧仿生语音系统、 uSpace数字孪生空间等全球首创的介入诊疗十大创新技术,有望在全国和海外推广这些技术。
介入诊疗在临床医学中有重要地位,凭借精准、微创、高效三大核心优势,已成为与传统内科、外科并列的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在交流会上说:“130年前伦琴发现X射线,开启了医学影像时代。今天,AI赋能下的介入医学大步迈向人机协作的新阶段。未来,介入诊疗一定会更方便、更高效、看得更清楚、并发症更少。”

“零噪声”DSA十大创新技术交流会在上海举行。
今年2月,全球首台“零噪声”DS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在中山医院成功完成。葛均波院士借助联影医疗研发的“零噪声”DSA设备,为一名59岁男性患者做了复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这种全球首创技术源于科技部“十三五”数字诊疗装备重点研发专项。项目于2017年启动,中山医院与联影医疗开始了深度合作。临床团队参与了对设备关键指标、图像质量、人机交互及创新功能的评审和研讨,与研发团队一起打磨和优化设备性能。
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教授表示,DSA作为介入诊疗的核心设备,其技术发展长期滞后于CT、MRI等其他影像设备。联影“零噪声”DSA的推出,标志着国产设备在图像质量、剂量控制、智能操作等方面已实现国际领先。尤其是AI算法与影像链优化方面的突破,打破了“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不可兼得”这一传统认知。“未来应持续加强医工融合,真正实现国产DSA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联影医疗X射线事业部总裁向军介绍,中国每年冠脉介入手术超过200万台,手术治疗策略选择仍依赖医生对血管狭窄程度的经验性判断,导致一定比例的误诊和漏诊。如今,集成式实时FFR和实时QCA技术有望改变这一局面。这两种技术能无缝集成到冠脉介入手术流程中,基于AI流体力学分析引擎,仅需一脚造影,10秒内即可完成结构学和功能学的心肌缺血精准诊断,并辅助制定最佳治疗策略,助力冠脉介入手术精准化、标准化。

联影医疗X射线事业部总裁向军作主旨演讲。
脑卒中是中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病因。为了缩短救治时间,联影医疗研发出锥束CT定量灌注技术。与常规脑卒中救治流程相比,这种技术有望将“患者入院到介入治疗时间”这一关键指标从原来的106分钟左右缩短至15分钟,降低治疗风险,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颜志平认为,十大介入创新技术的问世,不仅是国产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创新征程上的里程碑,也为全球介入医学的未来图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战略性投入,深度融合AI、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加速智慧导管室等创新方案的研发落地。我们还将积极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推动诊疗规范与标准的建立,把‘中国智造’成果推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