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部分企业扭亏为盈
随着“反内卷”行动的有序推进,近日,在“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上,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50余家光储龙头企业、100余家全球行业媒体联合发布《“破除内卷式竞争筑牢全球能源安全基石”的成都宣言》(下称《成都宣言》),从技术创新到协同出海,打出一套“反内卷”组合拳。
随着行业“反内卷”行动的逐步推进,光伏主产业链在第三季度迎来积极变化,净亏损大幅收窄,多数龙头企业亏损额为去年下半年以来最低,部分企业扭亏为盈,行业盈利修复曙光初现。
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光伏行业呈现“边际改善、整体承压”特征,积极信号为全行业亏损面显著缩小。据Choice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SW光伏设备板块实现营收4031亿元,同比下降11%;实现归母净利润-116亿元,同比基本持平。第三季度光伏板块实现营收1403亿元,同比下降6%,环比下降5%;实现归母净利润-11亿元,同比、环比均显著回升,亏损幅度较前两个季度明显收窄。
从企业表现看,产业链各环节龙头企业的业绩改善尤为突出。在21家光伏主产业链上市公司中,14家企业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环比实现正增长,硅料环节盈利修复最明显。其中,大全能源实现归母净利润0.73亿元,成功扭亏为盈;通威股份实现归母净利润-3.15亿元,同比、环比均显著减亏。此外,隆基绿能、TCL中环等硅片、组件龙头企业三季度净利润环比增幅均超26%。
板块盈利指标也同步改善。据Choice数据,第三季度SW光伏设备板块销售毛利率为9.8%,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7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1.1%,同比上涨1.9个百分点,环比上涨3个百分点。
短期看,“反内卷”行动已为产业注入强心剂。弘则研究光伏首席分析师刘艺羡认为,光伏行业三季度业绩改善,是受产业链商品价格企稳回升与企业主动降本增效的双重支撑。光伏行业业绩回暖,主要得益于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以及企业库存减值计提的显著下降。主产业链多数企业实现减亏甚至利润转正,“反内卷”成效逐步显现。
期货日报记者留意到,2025年以来,光伏行业“反内卷”力度持续加强。政策层面,国家首次将“反内卷”写入顶层设计,能耗标准收紧,六部门联合整治低价无序竞争,为行业划定竞争红线;行业层面,多晶硅产能整合计划稳步推进,BC、TOPCon等差异化技术路线价值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扩产能”转向“练内功”,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政策对无序价格竞争的管控力度不断加大,光伏主产业链产品价格在跌破现金成本线后逐步企稳反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下称硅业分会)披露,三季度末各型号单晶硅片价格报1.32~1.68元/片,较三季度初的0.86~1.19元/片回升40%左右。三季度多晶硅均价为4.975万元/吨,环比上涨8.6%。
“《成都宣言》的发布与产能整合计划的推进,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进入‘政策引导+行业自律’的良性发展新阶段。”中信建投期货分析师王彦青认为,通过行业自律完成有效整合,能够让光伏产业供需关系回归合理区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
行业自律方面,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公开回应了备受关注的多晶硅产能整合计划,并提出了一个受到热议的观点:当前中国光伏产业要做的是“反内卷、反过度内卷”,而非“反垄断”。他表示,光伏产业95%的产能在中国,80%~85%集中在龙头企业,这些企业有着同一种文化、同样的法律体系,使用同样的语言沟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家有条件、有能力形成共识。就像自来水厂的总阀门,控制住总供给量,让需求在适当的范围内得到满足。
美科股份董事长王禄宝也认为,当前光伏行业要有价格自律,不能把“亏本出货换市场份额”当成理所当然,更不能以此为荣。行业长期亏损既不正常,也不可持续。同时,企业要注意调控产能,若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还一味扩张、抢项目,只会加重整个行业的负担。“如果我们还像前几年一样,一轮一轮地‘卷’价格,长期在成本线以下销售,整个产业链迟早要被拖垮。”王禄宝说。
B 行业发展面临挑战长期向好趋势未改
尽管光伏行业“反内卷”初见成效,部分企业业绩好转,但产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当前组件环节产品价格涨幅尚未完全覆盖成本上涨,电池、组件环节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同时,光伏制造商受需求低迷影响,整体营收下滑。据长江证券统计,2025年第三季度光伏组件出口68GW,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9%,但国内新增光伏装机规模下滑明显,同比、环比分别下降51%、81%。
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光伏主产业链21家制造商实现营收3816.7亿元,同比减少784.73亿元。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二季度“抢装潮”结束后,装机需求表现低迷。单季度看,第三季度21家企业营收同比增速中位数为-11.9%,第二季度为16.64%,仅4家企业实现营收环比正增长,12家企业营收环比下降超过10%。其中,爱旭股份下降26.8%,东方日升下降32.08%,阿特斯下降18.03%,行业盈利修复的持续性仍需时间检验。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表示,光伏行业仍面临商业模式不成熟、产品同质化、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上万家储能企业中大部分企业毛利率偏低,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亟待改善。老牌企业转型困难,部分企业仍高度依赖政策补贴,抗风险能力较弱。
业内人士认为,破解行业发展困局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成都宣言》明确提出,要聚焦技术创新核心,构建协同发展生态,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出海”,凝聚政府、协会、企业合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一是深刻认识“反内卷”战略意义,凝聚高质量发展共识;二是聚焦技术创新核心,驱动光储产业能级跃升;三是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强化行业自律共治;四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光储产业“高质量出海”。
“光伏产业的长期成长逻辑没有变,随着‘反内卷’的深入推进、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和储能配套的完善,行业将逐步走出调整周期。”迈为股份董事长周剑表示,坚持长期主义、深耕核心领域的企业,终将穿越行业周期,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尚未完全复苏的市场需求,光伏企业加大降本增效力度,将控制费用、提升生产效率作为经营管理的重点。部分企业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压缩期间费用等方式,有效对冲了营收下滑带来的压力。比如硅料龙头企业大全能源把握价格回升窗口,灵活调整生产与销售策略,三季度实现营收17.73亿元,同比增长24.75%,环比增长214.93%,推动公司业绩扭亏。
同时,供需失衡带来的库存压力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硅料累库压力仍存。相关数据显示,10月国内多晶硅产量约13.7万吨,环比增长6.2%,市场预期为5.4%。硅业分会表示,11月、12月多晶硅累库速度有望放缓,但2025年年底行业库存量大概率仍超过40万吨,在供需双弱格局下,市场交投清淡。此外,产业链盈利修复路径存在分化,中游电池、组件等环节因价格传导滞后,企业毛利率改善有限。
“当前光伏行业的积极变化,主要是‘反内卷’政策托底产业链价格带来的边际改善,供大于求的核心矛盾尚未解决。”刘艺羡表示,当前价格反弹主要靠政策支撑和行业自律,而非市场供需的自然平衡,部分企业仍存在“趁势扩产”“延长账期压榨上游”等行为,若政策力度减弱,市场情绪可能出现反转。整体看,光伏行业真正复苏依赖实质性的产能出清与需求的真正回暖。随着行业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以及技术创新、海外市场拓展等长期驱动的逐步发力,光伏行业有望逐步走出调整周期,实现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的转型。产业盈利修复虽任重道远,但长期向好趋势未改。
C 期现融合补位金融工具助力
在光伏行业“反内卷”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期货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助力。在由期货日报、华西期货等机构联合举办的“2025年期现融合助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众多行业大咖、期货机构代表与企业负责人形成共识:光伏行业要彻底摆脱“内卷”困境,不仅需要政策与行业自律的“有形之手”,也离不开期货工具的“无形之盾”,期现融合已从产业发展的“可选项”升级为“必选项”。
“光伏行业的‘内卷’困境,本质上是供需失衡状态下价格无序波动引发的恶性竞争。过去几年,硅料、硅片等核心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企业要么因成本飙升陷入亏损,要么为抢占市场份额低价出货,形成‘越卷越亏、越亏越卷’的恶性循环。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与风险对冲功能,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刘艺羡表示,随着多晶硅期货市场的稳步运行,期货价格已成为产业链定价的“锚”,当盘面价格升水现货时,上游企业可依据销售计划锁定更高售价;当盘面价格出现贴水时,下游企业能通过套期保值锁定更低原料成本。这种透明、公允的定价机制,有效遏制了“低价倾销”“恶意压价”等行为,为“反内卷”提供了市场化支撑。
在风险对冲层面,期货工具已成为企业稳定经营的“压舱石”。据永安资本产业服务部经理刘逸斌介绍,2024年有1503家实体行业A股上市公司发布套期保值相关公告,商品套期保值额度同比增长约60%,其中新能源企业占比显著提升。通过基差贸易、合作套保、仓单服务等模式,企业能够有效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库存减值等风险,避免因价格剧烈波动而陷入经营困境。国泰君安期货产业发展部总经理助理王松泰分享了一家上市公司在碳酸锂价格下跌过程中,通过期现结合方式实现2亿~3亿元利润增长的案例,印证了金融工具对企业穿越周期的重要作用。王松泰认为,当前多晶硅期货属于“年轻”品种,市场中仍有较多机会。企业应珍惜市场发展窗口期,善用期货工具,构建和维护自己的产业“生态圈”,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光伏行业而言,期货市场的价值体现在助力“反内卷”从短期政策驱动转向长期机制保障方面。全国期货(期权)实盘交易大赛金牌导师谭伟鸿认为,广期所新能源品种上市标志着行业竞争已从“制造竞争”迈入“金融竞争”,未来赢家需兼具产业洞察力与金融工具应用能力。光伏企业要摆脱“内卷”,必须实现决策范式转移,从“赌价格方向”转向“锁经营利润”,从管理实物库存转向综合管理头寸,从被动承受风险转向主动运用金融工具对冲风险。
据了解,当前光伏行业仍面临需求增速放缓与供过于求的双重压力。据协鑫科技硅战略总监钱坤介绍,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规模下修至480~500GW,同比增速降至2%~5%,硅料等环节阶段性供过于求问题仍较为突出。2025年,硅料名义产能为280万吨,供需比超过2,行业库存偏高。在此背景下,产品差异化与合规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钱坤认为,期现融合为新能源企业应对价格波动提供了保障,而颗粒硅的技术优势与ESG合规能力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长期竞争力,助力行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突破瓶颈。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国清洁能源核心基地与新能源资源大省,四川正依托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推动期现融合与“反内卷”深度结合。截至2024年年底,四川新能源产业链企业近200家,实现营收约2079亿元,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三。华西期货总经理魏哲平表示,四川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期货市场已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风险管理工具,未来电力期货等新品种的推出,将进一步增强绿电成本透明度,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当前新能源产业正面临技术迭代加速、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与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化三重挑战。”琏升科技董事会秘书吴艳兰认为,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已经影响到企业盈利与生产的稳定性,但期现融合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和商业模式,为新能源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第一,期现融合能够有效稳定新能源企业的生产经营;第二,期现融合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第三,期现融合是推动新能源产业国际化的重要桥梁。
展望未来,众多业内人士认为,“反内卷”是光伏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期现融合将为光伏行业“反内卷”提供更坚实的支撑,助力产业逐步摆脱“价格战”,开启盈利修复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周期。正如《成都宣言》所倡导的,唯有凝聚各方合力,才能让光伏产业真正成为全球能源变革的核心力量,为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实现贡献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