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赴港后半个月,“深圳人工智能第一股”云天励飞的上市申请终于得以面世。
7月30日,港交所披露,云天励飞 (688343.SH)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华泰国际、中信证券、招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此时距离公司在科创板上市仅仅过去两年多,但其持续扩大的亏损或许让港股上市势在必行。
市值跌一半
云天励飞,全名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8月,是中国领先的人工智能(AI)公司,长期专注于AI推理芯片的研发设计及商业化。公司将对AI算法及实际应用场景的深度理解融入到使用AI推理计算的强大且高性价比的应用,推出面向企业级、消费级、行业级三大类应用场景的行业领先的NPU驱动AI推理芯片相关产品及服务,成功打造从AI推理基础设施构建到产品设计、开发及商业化落地的完整闭环,实现AI多元场景快速迁移。
根据咨询机构灼识咨询报告,中国AI推理芯片相关产品及服务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人民币11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162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94.9%,预计于2024年至2029年将以53.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9年将达到人民币13830亿元。
招股书显示,根据相同资料来源,以2024年中国市场相关收入统计,云天励飞是排名前三的行业领先全场景AI推理芯片相关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以 2024年中国市场相关收入统计,云天励飞亦在NPU驱动的AI推理芯片相关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中排名中国前二。
作为当年的“深圳人工智能第一股”,云天励飞最早于2020年12月申请科创板IPO,并在2021年8月正式审核过会,但因保荐机构被立案调查等原因,直到2023年4月4日才在科创板上市。
云天励飞上一次IPO前累计进行14次增资和14次股权转让,吸引了包括真格基金旗下真格天峰在内的众多投资机构。
科创板上市时,云天励飞发行价为43.92元,发行8878.343万股,募资总额为39亿元,相比原计划30亿元募资,超募9亿元。公司募集资金计划分别用于城市AI计算中枢及智慧应用研发项目、面向场景的下一代AI技术研发项目、基于神经网络处理器的视觉计算AI芯片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公司发行首日对应总市值一度达到约 430 亿元。公司最终报收104.11元,涨幅达137.04%,总市值369.73亿元。截至2025年7月30日收盘,云天励飞总市值为202亿元,相比高峰已下跌超过53%。
按照云天励飞的披露,云天励飞此前募资尚未使用完,为何如此积极布局“A+H”?
亏损
2022年-2024年(下称“报告期”),云天励飞实现收益分别约为5.46亿元、5.06亿元、9.17亿元;同期,经调整亏损分别为3.13亿元、3亿元、3.83亿元,亏损累计9.96亿元。
此前,2018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三年半的时间,公司累计亏损额超17亿元,明显多于近三年一季度的亏损累计额(10.52亿元)。也就是说,云天励飞近三年多的亏损整体相比之前有所收窄,但报告期内的2024年公司同比2023年亏损不降反增。
公司表示,公司2024财年亏损扩大,主要系研发投入和股份支付所致。
云天励飞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2.64亿元,经调整净亏损为5951万元。与此同时,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也持续为负。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日常经营或需要外部融资支撑相关运营。
其中,云天励飞2025年第一季度来自企业级场景收入为1.25亿元,占比为47.3%;来自消费级场景收入为1.12亿元,占比为42.5%;来自行业级场景收入为2679万元,占比为10.2%。
需要指出的是,公司于2024年以1.8亿元收购智能穿戴设计企业岍丞技术,新增了消费级场景业务,目前这笔收购资金仅支付了第一阶段的6000万元,尚有1.2亿元等待按计划分批支付。
岍丞技术主要从事智能可穿戴产品的软硬件开发及技术服务。收购岍丞技术旨在透过结合本公司的专有AI算法及芯片技术与岍丞技术于可穿戴IoT设备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中国快速增长的AI市场。岍丞技术自主开发的AOS系统及硬件能力将令本公司可将其AI能力融入智能可穿戴产品,例如耳机、手表及AR/VR设备。
2024年,公司新增的消费级场景业务,对应营收为4.04亿元的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44%。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陈宁控制公司约25.01%的投票权,包括由其本身直接实益拥有约23.32%及由陈宁全资拥有的明德致远实益拥有约1.7%。因此,陈宁连同明德致远为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群体。